综合新闻

大新利体育记者寒假家乡见闻

发布时间:2014-02-17作者:王康莉 黄秀丽 帅育等来源:大新利体育记者团浏览次数:179

       本网讯 今年寒假,校大新利体育记者开展了新春走基层活动,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家乡的见闻,16篇稿件在湖北日报大新利体育记者团官方网站“青春网(http://qcw.cnhubei.com/portal.php)”上发表。以下特摘录部分篇目。

红安:庆佳节舞龙灯 “图腾”文化百年传承

       青春网消息(大新利体育记者 王康莉)“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落,两条龙在万点火花之中,金灿灿的,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之中,翻江倒海、‘争先恐后’活灵活现……”2月14日,湖北省红安县觅儿镇上演了一场“火龙腾飞”的精彩“好戏”,当地村民为庆元宵佳节,延续百年不变的传统,舞起了龙灯,为家人祈福。

图为双龙进村

       上午10点,两条身长20米,直径约为70公分的紫金长龙呈现在村民们的眼前,硕大的龙头上龙须飘动,目光如炬。十个舞龙者手握竹签支撑着紫金长龙以小碎步上下跳跃、来回踱步,一人手拿红色彩球在前面指引,空中的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据当地村民介绍,龙灯有“龙头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蛇退皮”等多种舞法,本次采用的是“蛟龙漫游”的舞法。

       “龙灯玩的喜盈盈呐,贵户接灯好全心啊;三茶五酒将神敬呐,喝了那家喝这家啊……”舞龙者们挥动竹竿齐声喊着口号。精彩的“双龙戏珠”正在上演,只见这两条龙慢慢地开始向上盘旋,“摇头摆尾”像小孩子似的嬉戏玩耍,龙头不断地上下、左右摇摆……周围的村众连连叫好,场面热闹非凡。据悉,该龙灯是用竹条、铁丝编织成圆形,内部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绸缎或布匹等多种装饰物,前后耗时一个多月。

       记者了解到,这种“龙灯汇演”是由该地区附近二十几个村落联合举办,各村每年轮流主办,其他村协助汇演,主办村负责在春节前夕完成龙灯的制作。每年农历正月初三,龙灯开始穿梭到各个村落,每到一个村子,家家户户都要出来迎接龙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合乐,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并于当天中午12点在指定的溪河边举行“送龙灯”仪式。

图为村民们一起看龙灯表演

       据了解,“送龙灯”又称“烧灯”,因此,当地人也称元宵节为“烧灯日”。烧龙时,把龙放在地上,众人把事先准备好的花筒炮、烟花和鞭炮等直对龙身喷去,待龙燃烧完后,众人"啊"声连天,尽兴跳跃一阵,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

       据该村老人介绍,刚建村不久就举行了这样一种活动,随后便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已经百年。一开始只为祈福,用舞龙祈祷神龙保佑,以求风调雨顺,四季丰收。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种象征,是我们过新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中国是龙的故乡,龙也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该村一名大新利体育夏铁告诉记者。

咸宁:“花娘子”踏着彩船来拜年

       青春网消息(大新利体育记者 黄秀丽)“花娘来了,圆又圆,来给主人拜个年,祝愿主人家健康幸福万万年……”敲锣打鼓,在主人家的鞭炮声中,“花娘子”带着新年的祝福来“拜年”了。

       2014年2月1日,咸宁市崇阳县山下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踏彩船好彩头”活动。用简单的肢体语言、神态使得村民“叫好”声不断,年味多了不少喜庆、欢笑。

       探报之人带领着花娘子、太公等“踏彩船”人员穿梭在各家各户,首先探听谁家要迎接花娘子进门,接着该家主人要在花娘子进门之时,赶紧点燃鞭炮来迎接……热闹的气氛吸引了不少大人、小孩,都走出家门跟随着队伍“闹”新年。

       村民们最期待的就是“踏彩船”表演了。只见驾船女身“穿”花船,双手扶船弦,前后踢腿、踏步、摇船……轻柔的舞蹈动作,摇曳生姿; 驾船女的得力助手太公左手持着竹木杆作“桨”,右手扶着船弦,退步、迅速向前撑“桨”,当“水”上风浪消失,船身稳定时,太公又高兴地“大展身手”,手旋转着“船浆”,随着船向前“行驶”,犹如太空漫步,行动自如,潇洒飘逸,与驾船女一起将船在水中行驶,将迎风破浪时的动作、神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整支队伍中的麻婆子打扮颇为“奇异”,左手拿手帕,右手持蒲扇,脸上粘着几个显眼的黑斑点。她颤步耸肩,左右摆胯,神情“得瑟”,随后小跑、退步,像极了乘船遇浪时起伏浮沉……

       据了解,踏彩船也被称为“花娘舞”,每支队伍9—10人组成,是民间传统的文化活动,该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举办,预示着来年吉祥如意。

大悟:传承民俗艺术 上演皮影戏

       青春网消息(大新利体育记者 刘思琪)纯白色的影幕上,几个皮影子人在影幕上行走、跳跃、打斗……现场掌声雷动。2月12日,大悟县各乡镇皮影班子汇聚一堂,在城关镇滨河广场搭起戏台,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皮影戏。

图为皮影戏表演时的影幕

       戏台后面,艺人师傅们将灯光从影幕背后打出,影幕上方两端,用竹棍向后稳稳地连接在立柱上,竹棍上挂着皮影子人,演唱者、操纵者、奏乐者各司其职,准备就绪。

       “哐当,随着锣鼓声响起,一个五彩的孙猴子跳了出来,接着一条长龙也随即跃然而上……”皮影戏《闹龙宫》现场上演。此时,现场的观众都安静了下来,睁大着眼睛望着影幕,生怕错过了哪一个精彩的瞬间。只见孙猴子手中突然变出了金箍棒,狂奔向前,飞跃而上,与龙王开展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场上鼓点声也越来越密集,孩子们都兴奋地站了起来,激动地拍着手。“以前我们小时候经常可以接触到这些东西,现在少了,希望这土生土长的文化表演能够传承下去,每年都能表演上几场,让孩子们也开心开心。”现场的一名刘老先生告诉记者。

图为皮影艺人悬挂皮影子人

       据皮影艺人师傅介绍,制作皮影过程相当复杂,马虎不得,将制作皮子的兽皮、纸板经过泡制、刮薄、磨平后,才能将各种人物的图谱绘制在上面,再用各种型号的刀具雕刻,涂抹上颜色。雕刻分为阳刻和阴刻,一般都用阳刻。绘画、染色也是有讲究的,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采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制成的皮影高的可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本次皮影艺人们表演了《哪咤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多场戏剧。据悉,大悟高腔皮影戏因有唢呐伴奏、本土音乐唱腔而区别于他乡皮影,以历史小说为蓝本,以独具韵味的方言为唱段,生动演绎出皮影人物的神韵。2013年8月 27日,省文化厅向社会公示了大悟县高腔皮影戏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山东安丘:乡间舞团 爷爷奶奶上阵“秀”风采

       青春网消息(大新利体育记者 黄明伟)新年新气象,山东省安丘市石堆镇的爷爷奶奶们在新年到来之际也“朝气蓬勃”,活跃起来了。近日,该镇数支老年舞蹈团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30多场演出。

       踩高跷、骑毛驴、扭秧歌、扇子舞……是老奶奶们的拿手好戏,老爷爷们也不甘落后,舞狮、舞龙灯等拿手绝活轮番上阵,博得老百姓们叫好声不断。

       “以前就只是看那些城市里的老年舞蹈队老年歌唱队什么的,咱农村里还没有呢!现在我们自己也搞起来了。”马家亭子村的韩连瑧老奶奶说道。据悉,该支舞蹈队是2013年底在村中自发组织起来的,而全镇的其他几支老年舞蹈队也同样是在近两年内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不少爷爷奶奶们也“坐”不住了,积极加入,“秀”出绝活,“上阵”表演。

       “这样的秧歌队耍龙灯已经有十几年没看到了,没想到现在又有了这么多,看这样的表演我觉得挺高兴的,挺有意思。以前过年就是在家等小辈们来拜年拜过年也就没什么事了,挺闲得慌,也没什么老年人的娱乐,现在自己组织的这些老年舞蹈挺对我们的口味,我都想跟着上去跳了。”黄家富爷爷也跃跃欲试。

松滋:“舞狮”“棉花闹”把年儿闹

       青春网消息(大新利体育记者 帅育)现代的娱乐方式正一步步吞噬着古老的文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且有“古乐乡”之称的“松滋”却保留着舞狮子、玩龙灯、踩莲船、走高跷、棉花闹、送财神等乡土文化,游演于城乡之间。

       “铛啌——铛啌——铛——啌啌啌~铛铛铛——咚——啌咚啌”大年初一早上就会有舞狮队给户主拜年,象征吉祥的雄狮成为了“稀客”,当然,户主也会好好“招待”它。狮子进门后,首先是坐角(正月称拜年)。一见狮子坐角,户主便会不停地点燃鞭炮让它起来跳,再坐,再放鞭炮,为了图个热闹,户主会轮番上阵,两人之间互相配合,如许反复几次,观者开怀、舞者尽兴。其间,一直不可停歇的5件行头铜器锣、钵、钩锣子、马锣子、鼓要一路紧打,打得越欢,舞狮人才跳得越活,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舞一段时间之后班主就会喊一段吉祥话,俗称“喊采”。“青狮跳得兢兢战战、战战兢兢,正逢新时期繁荣昌盛。家有大新利体育是祖国的花朵革命的又一代好接班人前程似锦,老人是枯木又逢春,头发白了又转青,牙齿落了又长根,亚赛扬令婆不差毫分”之类的词句。喊采过后,户主会根据自家的新利体育情况给舞狮队伍红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户主给的红包也越来越丰厚,一般家庭都会给200至300元不定。

       “铺新床,新娘与新郎,绣花枕头配鸳鸯,先生贵子,后生姑娘,一送恭喜,二送财,读书直读到清华,一步登天。”“棉花闹,阔两阔,我克老板送恭贺,闹子翻身打过来,恭喜老板四季广发财”。“棉花闹”是松滋的地方特色,也是老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打棉花闹”又称“喊喜”,每到逢年过节都会有“打棉花闹”的班子到每家每户去送恭喜。“棉花闹”实际上就是由两块竹板用红线串联起来的,一只手一边打,另一只手用筷子敲,与此同时,“打棉花闹”的人会根据户主的家庭事宜念一些吉祥话,为户主送个吉祥,讨人欢喜。喊话喊的好户主就会给他多给钱,有时候他会喊个“满堂彩”,为每个人都送上祝福,那样他就可以自然地向户主讨些喜钱,这个户主就只会给个10到20元之间了。送财神也是松滋的一大特色,送的人会准备好财神纸,用红色的长条纸写上“财神”字样,走进家门就开始喊,从厅内喊到厅外,近到现在,远到未来,一生全家富贵命。“财神进门来,四季广发财,滚进不滚出,金银堆满屋,打的快,发的快。”户主都会喜滋滋地打发财神爷。

       “生活方式虽然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在我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仍然能够看到这些古老的习俗文化,依旧感受得到我们那个年代的气息,不仅仅能在新春佳节之时体会到幸福和欢乐,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我们上一辈的文化传承下来,一代接一代,我们更能觉得这是一种安慰,一种精神的寄托,感受到年轻一代不忘本的品质。”本地居民陈恢莲对记者说。

监利:养鱼大户 年末喜收万公斤鱼

       青春网消息(大新利体育记者  黎俊)草鱼、白鲢、鲤鱼、胡子鲢、鲫鱼……在渔网中跳跃着。1月24日,中国传统的小年,湖北省监利县分盐镇前途村的养鱼大户柳继成师傅家鱼塘获得大丰收,捕获了10000多公斤鱼。

       24日早上,30多人身着水靴,戴着皮手套,头戴草帽或工地帽,七八人一组,一起用木棍抬着250多斤的渔网和下水捕鱼的工具向鱼塘进发。到达鱼塘后,所有人分成两批,从岸中心慢慢地将长为180米的渔网撒下水,两边都有四五人下水,用脚踩着渔网并带着网慢慢地走动,将网在鱼塘中展开,与站在岸上的人相互配合着,用力拉着绳子慢慢向前走,最终形成一个包围圈,将鱼全部包围起来。

       该村的黎宏典老爹爹手持竹蒿,划着小船边指挥着大家拉网,边用竹蒿激打水面将鱼向渔网中赶,嘴里还吆喝着的赶鱼声。随着鱼网的收拢、鱼群的聚集,大家拉动起来也越来越困难,最后,一个鱼塘就花了40多分钟才将渔网慢慢地收拢到对岸。"我看这鱼不错,至少应该有三十来斤重。"高师傅双手拖起一条草鱼说道。随着第一次下网捕捞成功,大家接下来的捕捞干劲十足。

       据了解,经过一天的辛苦捕捞,最终获得了10000多公斤"成果"。鱼刚捞上来,村民们都闻信纷纷赶来买鱼,挑选着肥大的鱼回家过年。鱼贩们也开着输氧设备的车前来购买。

       记者了解到,柳师傅家有5个鱼塘,共45多亩的面积,养殖了三年,今年第一次捕捞。一天下来就卖出了6000多公斤,能获利80000多元。

(稿件统筹:王英)

(编辑:李芳睿)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