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这些古钱币送给大家,大家一起挑选一下自己喜欢的。”第40期国学小课的现场,主讲人刘长青给同学们带了一些古钱币留作纪念,同学们也纷纷就自己拿到的钱币提问互动:“老师,可以告诉我这是什么朝代的吗?”
刘长青老师授课现场。雷蔻紫摄
11月19日晚,我校第40期国学小课“穿越古泉·中国历代货币知识与鉴赏”在校史馆正式开课。在90后年轻收藏家、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民俗钱币学会会员、古钱币鉴定师刘长青的带领下,30名师生们共同开启了一场揭秘中国古代钱币鉴定之旅。
在课堂上,刘长青简要讲解了中国钱币通史。从原始贝币讲到秦汉半两、五铢钱,他详细介绍了防偷铜的郭的设计。王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样式繁多的钱币,隋唐、宋辽金夏、元明清时期的钱币都各有特点。
师生们认真聆听。雷蔻紫摄
关于同学们最感兴趣的真假鉴定问题,刘长青表示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综合性的考证过程。其中涵盖了铜质、工艺、文字、包浆和瑕疵等多个关键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比如铜质,不同朝代的铜质配比有所差异。工艺则体现着不同时期的铸造水平,从范铸法到翻砂法,各有特点。而文字在鉴定中更是关键,要求其书写流畅、细节丰富且转折圆润,这不仅展现出铸造工艺的精湛与否,更能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特征。
师生们共同鉴赏古钱币。雷蔻紫摄
在理论介绍结束后,刘长青将他收藏的各个朝代的钱币与同学们观赏把玩。原始的贝币、与我校学校校徽形似的布币,花样繁多的民俗币......这些实物让知识变得直观可感,每一枚都似在诉说古老的故事。秦汉的半两、五铢钱带着岁月的厚重,各个朝代的钱币在眼前一一呈现,让师生触摸到历史长河中钱币演变的奇妙脉络。
古钱币展示。雷蔻紫摄
2022级服装与设计专业的李想感慨说:“我的爷爷就是专门研究钱币这方面的,在他的熏陶下,我从小就对钱币有着浓厚的兴趣。”当谈及在众多钱币知识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李想眼中闪着光,“我对清代的钱币最感兴趣,清代钱币作为最后一种铸造币,有着独特的历史韵味,感觉每一枚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变迁,它们的样式、工艺都特别吸引我。”
古韵钱币,展现3000年中国历史文化。“国学小课”思政文化教育活动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连续开展四十期,始终秉持着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新利体育全面发展的初心。
(编辑 张思渊 吴晓雪)
(图片 雷蔻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