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一见钟琴” 共赏一场跨越千年的音乐会

发布时间:2024-11-05作者:记者 闫自然来源:全媒体中心浏览次数:11

本网讯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为深度了解荆楚乐舞文化底蕴,探索中华文化与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11月1日,我校组织研学小队前往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开展第七期“游学博物馆”实践课堂,共赴跨越千年的“音乐会”。

研学小队在博物馆前合影。 谢欣怡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唯一一所音乐专题性质的高校专业博物馆,湖北音乐博物馆秉持“音乐立馆、学术立馆、服务立馆”的信念,不仅聚焦于音乐学科的音乐音响呈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性,更是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方式,全面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故事。

同学们在编钟馆。 谢欣怡摄

“颛顼命飞龙氏铸洪钟,声震而远。”在编钟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我校学子逐一参观了各时期的编钟,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楚曾百钟。“武汉音乐学院的同学在拿着乐谱敲击这套编钟,仿佛是千年音符的回响。”2023级酒店管理专业王梦欢感叹。凡为合瓦结构的钟,可分别在其正鼓部和侧鼓部敲击出两个音,这种现象叫做“一钟双音”。2023级会计学专业杨桐亲手敲响了晋侯苏钟,感受其“一钟双音”的奇妙音响。当清脆的钟声在博物馆内回荡时,我校学子深切地感受到了古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学们参观古琴馆陈列室。 谢欣怡摄

聆听古琴演奏。 谢欣怡摄

“我选修的《古筝演奏及鉴赏》老师就来自武汉音乐学院,今天能够来到这里参观真的很幸运。”走进古琴馆陈列室,2023级会计学专业陈佳莹便分享了她与古琴的联系。在陈列室里,同学们看到了古琴发展的历史,陈列古琴的制作工艺以及如今对古琴的再发展,感受到了文人雅士的风雅情怀;在传习室里,他们聆听了古琴的现场演奏,将其带入了一个宁静而雅致的境界,同学们纷纷表示进一步领略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减字谱拓印活动。 谢欣怡摄

古琴减字谱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记谱方式,它以简洁明了的符号记录了古琴演奏的指法和节奏。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琴文化,湖北音乐博物馆特别安排了“墨拓菁华——古琴减字谱拓印工坊”活动。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古琴减字谱的构成和记谱方式,还亲手体验了古琴减字谱的拓印过程。“上纸、刷纸、上墨、待干、揭纸,这是不一样的体验过程。”2024级财务管理专业刘一淑小心翼翼地用墨水和拓纸将减字谱拓印下来。

活动人员与作品合影。 谢欣怡摄

本期“游学博物馆”实践课堂结束,2023级翻译专业谢欣怡分享:“今天最大的收获是,逛博物馆不是走马观花般的‘到此一游’,而是一场与历史、文化的‘走心’对话。”

(编辑 张思渊 闫自然)

(图片 谢欣怡)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