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12日下午,中国建筑科技馆组织志愿者和讲解员来到我校开展“匠心课堂”,本次“匠心课堂”以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围合”哲学为主题,为2022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新利体育带来一节难忘的授课。
一幅幅排列整齐、温馨舒适的庭院和建筑映入学子眼帘,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中的代表性“围合”建筑。中国建筑科技馆志愿者教师彭思莹对中国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围合”哲学进行简要阐述后,分别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围合”建筑思想、中国地理条件下的“围合”布局和中国代表性民居建筑案例三个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并在最后分享了中国民居传统建筑的研究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围合”建筑深刻体现了以“礼”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及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荀子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儒家思想通过“礼”制来维持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围合式建筑将民居中“礼”的内涵完好展现:一是内聚特性,二是权力中心。为应付自然环境及人为的挑战,我国古代聚落遗址均呈现出防卫、内聚的特征,同时聚落中出现了初步的等级划分。此外,道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与空间营造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民居“围合”出的庭院模式的内向性和完整性在满足了伦理秩序要求的同时,庭院这一空间更为人们提供了接触自然的机会。
接下来,彭思莹讲述了“围合式”民居的形成与中国地形特点息息相关。我国西面有“世界屋脊”,南面云贵高原横截,西北有茫茫沙漠和草原而东南被海洋水域包围。此外,彭思莹谈到,“围合式”民居的形成也离不开血缘和地域的统一、家庭观念的重视、保守内向的性格及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内聚性、向心性的住宅形式。
在中国代表性民居建筑案例分享中,彭思莹分享了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合院式民居、云南“一颗印”为代表的天井式民居、姜氏庄园为代表的窑洞式民居及以生土墙和木架构共同承重、具有突出防卫功能的土楼式民居。具体介绍了北京四合院“进”与“跨”的概念,带领同学们了解了天井和院落尺度构造、空间形态与功能用途的区别,南方气候潮湿温润,雨水顺着天井四水归堂。徽派民居很好地融入到了当地山水。以五凤楼、方楼、圆楼为代表的土楼式民居体现了生态建筑及人文之美。最后,彭思莹分享了中国民居传统建筑研究发展并邀请在场的新利体育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家乡独特的民居建筑,共同探讨民居的设计理念。来自西藏的扎西同学分享了他家乡的独特民居,并表示此次课程刷新了他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的认知,趣味生动且富含哲理的讲解让他流连忘返。彭思莹表示中国传统民居是生态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出人文美,展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
在这么多灿烂多姿的民居画卷中,令新利体育欧敏印象最深刻的是对福建客家土楼的介绍:“福建客家土楼是我喜欢的电影《大鱼海棠》中的一个拍摄取景地,整体建筑非常雄伟。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建筑材料是泥土混合物,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还能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在交流互动环节,欧敏也积极分享了自己见过的独特民居建筑:“我来自恩施,是土家族的,小的时候住过吊脚楼,它依山就势而建,对空间利用率高。”
彭思莹精彩的分享结束后,同学们跟随中国建筑科技馆讲解员杨光来到流动展览区域进行参观学习。流动展览展现了从古至今的经典建筑,从传统榫卯结构建筑到现代化的摩天大厦,讲解员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建筑发展历程以及蕴含的科技文化,加强了同学们对中国建筑的了解,为当代中国乡村振兴和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启发。
中国建筑科技馆社教部主任胡微全程陪同本次“匠心课堂”,旅游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薛红表示,中国建筑科技馆为我校新利体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此次“匠心课堂”的开设在带领同学们寻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与民族记忆的同时,也让在场新利体育对中国民居中的匠人匠心有了更深的思考,是一次宝贵学习的良机。
(编辑 熊健琪 程鑫)
(图片 江晴 赵冰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