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牵线、托盘、穿梳……美丽的‘西兰之花’就在手中绽放。”7月10日,新利体育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7名同学在长阳为期七天的"西兰卡普"探索之旅结束,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土家族的这一文化瑰宝给大新利体育们留下深刻的印记。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西兰卡普以其丰富饱满的纹样鲜明热烈的色彩和自然物象图案为特点,是中国五大织锦之一。2006年被选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利体育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新利体育的目的,是结合专业特点探寻西兰卡普的生存状态,并对它的宣传与保护做些工作。
走访传承基地
3日,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来到“西兰卡普”的传承基地长阳职校,该同学们前往生产车间观赏美丽的西兰卡普制作过程。
一台台古老的木制织机摆放在工厂里,土家族的姑娘们端坐在纺织机前,用鲜艳的红、蓝、白三色棉线作经,用丝、毛线作纬,将理顺的经线一端绑系在腰间,右手挥刀、左手牵线,再将纬线整齐地穿到三层经线中,让人眼花缭乱。
牵线、托盘、穿梳、找层、挑织,针线熟练地在姑娘们的指尖上下翻飞,开出一朵朵美丽精致的织锦花儿。百变的针法引得成员们热情围观,也跟着“织女”们学上了几招。2015级酒店管理学院的刘狄是个喜欢尝试的小伙,也跟着“织女”们穿针引线起来。“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还真复杂。”
据土家西兰卡普技师说,西兰卡普用挖空工艺,手工挑织而成,图案多用象征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呈单一型的演进变化,就单单在织布机上穿线就要穿800条,耗时近一天。
长阳博物馆寻源
在长阳的历史博物馆,在玻璃柜中陈列着一个个具有土家族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充分展示了清江流域古代民族文化。同学们来到这里,驻足观赏。
他们拜访了长阳县博物馆馆长罗建平。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西兰卡普的历史资料稀少,史籍中对西兰卡普的记载在《后汉书·西南 西兰卡普 蛮夷传》中,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
西兰卡普最起码是在后汉书成书之前就存在,到现在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罗馆长说,"如今知晓西兰卡普的人越来越少,而会制作的传统手艺人更是少之又少,西兰卡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人们的努力。"
拜访传承人
乘着小船,荡漾在美丽的清江水道,社会实践小小组来到了长阳县乌林镇西兰卡普传承人谢桂花家中。谢桂花的家族制作西兰卡普已经延续了三代。谢桂花也继承了制作西兰卡普的手艺,现在在经营着一家西兰卡普纺织品的小店。
进入店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店中挂着的西兰卡普,琳琅满目,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织锦让人应接不暇。同学们不禁被这神奇的手艺赞不绝口。
“土家织锦传统图案有400余种,流传至今的仅有200多种,其中有表现花鸟虫鱼的,有表现天象地舆的,有表现民俗风情的,有表现神话传说的。”谢桂花说,随着城市的变迁,西兰卡普这种承载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土家织锦,越来越被人们视为老土的“古董”,似乎只能在博物馆里展出。谢桂花担忧西兰卡普未来的出路。西兰卡普因为继承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已经遗忘了这门手艺。
“这么古老的艺术应该保留,我们对西兰卡普的宣传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2015级酒店管理学院的宋宇说。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这些旅游学院的学子感到身上的责任沉甸甸。
( 编辑 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