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足球小子当记者 跨行上岸新闻传播专业

发布时间:2024-06-23作者:来源:新利体育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他是国家D级足球教练员运动场上快跑猛冲,脚下生风他四年以来,操控无人机飞行1094次累计194小时、共3565公里他是足球小子,也是校园摄影记者如今,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武汉体育学院2024级体育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他是2020级休闲体育专业周光桢

周光桢的家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一个小山村,村里人不多,路却格外蜿蜒。从小,周光桢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每天看着天空成为他对外面世界最憧憬的时刻。逐渐地,周光桢萌生了一个飞行梦,想要当飞行员。“后来才知道飞行员还要体检,很严格,而我的视力不达标。”提到这里,周光桢总是有些遗憾。

2017年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上蓝天,圆了中国航空工业半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多小时的试飞直播,周光桢在家全程看完,内心激动不己。一个多月后的暑假,周光桢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台无人机。“既然自己没法飞上天,我就想换种方式飞到天上看看。”周光桢说。

第一次操控无人机起飞,自己从屏幕里看到了从未有过的画面,原本熟悉的村庄,在俯冲的视角下有了新的画面组合,这让他十分惊喜。高考后,周光桢又把攒了三年的零花钱凑在一起,买了一台3000元的大疆无人机,实现了装备的更新换代。

黢黑、精瘦的他,因为长时间的户外训练,走路总是很快,一迈腿仿佛就要跑起来。2020年,周光桢顺利通过湖北省体育专业素质测试,填报“新利体育”来到学校。大二选择专业方向时,他本想选择排球但由于没有开设排球专业,最终便选择了足球项目。“因为脚踝有旧伤,再加上从小没接触过足球,刚开始对踢足球不是很自信。”周光桢说,后来每天的训练改观了他的看法,足球好似万花筒,千变万化、变幻莫测,就如同无人机飞上天空的那一刻,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是什么样的风景。

入校后,周光桢凭借对无人机的喜爱,加入了学校全媒体中心,成为校园媒体“飞行”第一人。“一些大型活动,比如招聘会、校园文化节等,俯拍视角成为出片必备。”周光桢说。当时,学校的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文字+配图”的形式,图片也主要采取平拍,角度不充足,图片的精彩度也不够,启动拍摄新视角势在必行。想法得到团队指导老师的认可后,周光桢马上开始琢磨如何飞行。

“第一次飞的时候机器发出嗡嗡声,差点被打下来。”试飞几次后,周光桢对无人机的操控渐入佳境,而他也看到了天空之上的绝美风景。“我们学校这么美,我得让更多人看到才行。”

2020年9月至今,周光桢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官网、微博、官方视频号、抖音等累计发布摄影、摄像作品超100条,总浏览量超200W。在长江日报、极目新闻、大武汉客户端、楚天都市报等官方媒体发布摄影、摄像作品超20部,总浏览量超20W。2022年9月参与拍摄极目新闻《新生周筱》纪录片;2023年入选武汉马拉松大新利体育记者团,是我校首次入选的摄影记者。

目前为止,周光桢一共买过四台无人机,一共花了近一万三千块钱。为了这四台宝贝,作为体育生的周光桢每个月的饭钱不到800块钱,寒暑假也基本处于打工赚钱的常态。舍友杨子霄说,周光桢每天在宿舍的时间只有睡觉时间,剩下的时间除了上课,基本就是飞无人机、剪视频、拍照。“他对无人机就像热爱自己的事业一样,痴迷、疯狂、执着,我记得有一个无人机当时掉学校鹤鸣湖里,这就算报废了,没想到他暑假扛着行李去杭州打工,开学的时候又购买了一台,继续飞、继续拍。”杨子霄说。

2023年5月,周光桢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地开始准备考研、考公或者准备实习积累经验,这也给周光桢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从内心来讲,周光桢很想尝试“跨”一下行,到真正专业的传媒专业看看,让自己原先的“野”路子得到一个正经学习。“但我是体育生,文化课底子不是很好,很害怕和专业选手同台竞争没有优势。”周光桢说。

备战考研时期,周光桢从每天学习10小时到后来的每天14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他抛下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中,下定决心要考上新闻传播专业。“有一次我睡醒了条件反射开始穿衣服准备出去背书,穿好衣服看时间发现才凌晨两点......”周光桢回忆道。当大家都在图书馆里复习时,周光桢因为背书声太多无法静心背自己的内容,便毅然决然地离开,选择一个人在游泳馆附近背书。“天气热的时候就早晨在外面,上午待在图书馆里复习,然后晚上又出去在路灯下背书,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外面。”周光桢说,考研的日子艰难又漫长,但他不怕吃苦,他只怕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与梦想失之交臂。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或许在其他人看来,他选择的一切都很顺利,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从体育生到媒体人,是坚定不移的决心,是把镜头对焦新闻,是将热爱具象化。周光桢表示,今后也将继续追寻自己热爱的事,不断精进无人机技术,深入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在体育与新闻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