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入伍,2020年10月选入集团军侦察集训,2021年6月到9月到山东开始海上适应性训练。同年10月,参加“中部盾牌—支援2021”中央军委联合大演习,并在2022年5到9月入藏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2022年9月,李澳退伍复学进入校园。
谈起部队生活,李澳仍记忆犹新。先勾起李澳军旅回忆的,是保存在手机相册收藏里那海天一色的湛蓝、触手可及的星空以及天高云低,辽阔荒凉却又连绵不绝的皑皑雪山。“祖国的风景真的都很美,在部队看的各种风景真是随便一拍就是壁纸。守护好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让更多人看到祖国不同面的美。”李澳骄傲地说。
近40度的天气,高强的紫外线,两个小时便能把整个后背晒脱皮。从河南安阳前往山东海训,虽只训练了3个月时间,却也让李澳回忆满满,“在去海训前,我们每天晚上都会拿个红盆,往里面接满水,一个头猛扎进去就开始练憋气。我们战友之间还会比谁憋得最久,一群人都被憋得满脸通红都舍不得探出来。”两个月的海训时间,李澳和战友们每天都顶着毒辣辣的太阳泡在海中,皮肤被晒得发红开裂,手轻轻一撕成片脱落;双脚被海水浸泡后,肿胀得像馒头。除此之外,攀岩、车辆装载、驾驶、练体能耐力等等都是作为侦察兵的训练内容。最严重时候,李澳整双手都被单杠磨得血肉模糊,再被海水一浸更是疼痛不已。但是训练还没结束,随便擦下碘伏李澳就会赶紧奔向训练场。“怕死不当侦察兵!”天生倔强的性格,让李澳把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训练时受点小伤,疼一疼都是很正常的。要是这点小疼都忍不了,还怎么保家卫国!”
披着自己编的“吉利服”,脸上抹着绿油油的“迷彩”,静悄悄地趴在土堆旁,利用红外线仪器探查周边情况,等待时机确定并报送“敌方”点位坐标。凌晨三点半,在气温零下20摄氏度,海拔4300多米的羊八井地区,李澳正进行着侦查模拟演习。2022年5月到9月,由于任务需要,李澳随着部队来到祖国西南疆海拔超4300米的高山云顶进行训练。这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紫外线却是平原的5倍,常年夜间气温低于零下20℃,在这里行走等同在平原上负重数十斤。虽已进行过一段时间的高反训练,但来到这里后的第二个星期,李澳仍出现了腹泻呕吐头晕等高反症状,“我当时所在的地方,常年会刮风沙,风大时可以推着人走,有一次中午米饭刚做好了,一个风沙过来上面就被封了厚厚一层土。”李澳回忆说。在高原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难。站哨时,双手双脚常被冻得失去知觉,巡逻时,山路蜿蜒陡峭,走在乱石堆中,一不小心就会踏空。晒脱皮的脸、冻得乌紫干裂的嘴唇和冻疮遍布的双手双脚,李澳和战友们都不过二十岁的年纪,却在这里被锤炼成坚不可摧的“钢铁战士”。
“来无影、去无踪,如闪电、似清风,单枪匹马闯敌阵,捕捉俘虏探敌情。水深千尺能泗渡,山高万丈敢攀登……”从军两年,作为侦察兵的李澳端过枪、爬过坡,躺过帐篷、睡过野外。李澳说,在西藏时,看着牧民悠然地放着牛羊,自己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有时,牧民还会专程爬上来给他们送热汤。“喝一碗热汤,抬头看着部队升起的国旗,这就是我坚守的理由。”李澳说,在学校里读书,很难想象见到这些不同的画面,也很难会去思考责任的意义。“当兵两年,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我为这一段青春旅游骄傲、自豪,更为国家骄傲、自豪。”
退伍复学以来,作为我校国防教育协会会长以及2024级我校新生带训教官。李澳也在用行动,将祖国的另一面,讲给更多学子听。
问到未来规划,李澳毫不犹豫地说:“去当消防员或者去做警察,虽然已经退伍,但我也要保持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用一片丹心对得起当兵入伍的经历,对得起党和国家的栽培。”
(编辑 张思渊)
(图片 赵冰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