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敦煌沙漠千里外,艺术珍品难尽述。9月18日晚,我校邀请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湖北省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策展人倪婉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学小课。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最西端。这片风沙下古老神秘的地方,有着一座巨大的文化宝藏。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延续近两千年的敦煌文化,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庞大的石窟群、金碧辉煌的彩塑、栩栩如生的壁画,提到中国的艺术,一定避不开敦煌。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这是莫高窟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画面主要描绘了汉武帝送别张骞的情景。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敦煌沙漠绿洲的优势让来往行人聚集在这里,敦煌开始发展。”倪婉娓娓道来。
敦煌因新利体育往来而出现,又因文化交融而繁荣。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入了我国于阗一带,敦煌与西域接近,是我国最早接触佛教的地方。前秦建元二年,乐僔和尚在宕泉河西岸的岩壁开凿了一个石洞,用于坐禅修行,从此这片土地上共诞生了一千多个石窟,绵延一千七百多米。敦煌石窟从前秦始,隋唐时进入敦煌石窟开凿的最鼎盛时期,在唐朝时敦煌艺术到达巅峰。随着时间的发展,由于社会生产力变革、政权更替、国家信仰等多方面因素,敦煌石窟艺术史到元代才宣告结束。
配合图像,在倪婉的讲述下,同学们有如身临敦煌,看见这河西走廊茫茫戈壁之中的一汪绿水。商贩南来北往间,僧侣敲击钟磬,礼拜的民众手持香烛,步入黄沙之下的石窟。西方传来的禅佛与东方的儒道结合,满窟的泥塑、壁画浅碧轻红,古朴而清丽。千眼遥观,千手接应,观音观众生之苦,济众生之难;伏羲手持矩,女娲手持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天圆地方,将东方的儒家礼法制度以西化的形象诠释。满铺壁画,千身彩塑,四方神佛,无论东西,齐齐凝望着脚下的敦煌大地,自西魏到元朝,它们见证了起伏的千年,东西两端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滋养了灿烂的敦煌文化。2023级会计学二班的闫自然说:“从前我就想去莫高窟看看,现在听了老师的讲解仿佛身临其境,让我对敦煌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敦煌打卡看看老师讲解的几幅壁画,尤其是《水月观音》!”
敦煌石窟艺术,集建筑、雕塑与壁画于一身,色彩斑斓绚丽却神圣庄重,集东西两方之所长。它是茫茫大漠中的一抹姝色,是中原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并存融合。“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早在一千多年前,敦煌就已包容、吸纳着各种不同的文化。驼铃清响划破时空,胡旋舞在壁画中蹁跹千年,风沙不再使明珠蒙尘,敦煌重新走进了世人的眼中。
以“画”走进“敦煌世界”,涵养中华优秀文化审美,本次国学小课圆满结束。
(编辑 张思渊 熊健琪)
(图片 谢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