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盘龙城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武汉城市文明之根。走进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我们可以触碰到3500年前的历史,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6月1日上午,30多名师生组团展开盘龙城游学之旅,探源荆楚文化根脉。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商代中期距今3500多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作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盘龙城不仅是商朝在南方的政治、军事和新利体育中心,更是武汉城市发展的源头。
活动当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宣传策划部副主任、盘龙城玉神展会设计者宋若虹为大家带来题为《从盘龙城遗址看大遗址考古和保护的发展》的讲座。宋若虹在讲座中探讨了盘龙城遗址对考古和保护领域的重要性。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因洪水筑堤抗洪而被发现,但部分城墙受损。遗址出土了500余件青铜器,展现了殷商时期的繁荣,并挑战了学界对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认知。该遗址是商代中心城邑,其影响可能超越现今武汉。遗址保护范围广阔,包含城垣、宫殿等重要遗迹。
盘龙城遗址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陶器共3000余件,每一件都凝聚着先贤的智慧光芒、心血汗水。在“江汉泱泱,商邑煌煌:盘龙陈遗址陈列”会展内,队员们自行聆听宋若虹的讲解,了解到早在3500年前有2万多先民在这片红壤土地上生活,与黄河肥沃土地相比,盘龙城不适合种植麦粟,但其繁荣程度却映证了这里的粮食另有来源。盘龙城和现今武汉一样,是九省通衢之地,与同时期存在的其他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游学师生还走进了“玉神”展厅。“夫玉,示神物也。”玉神展会搜罗了中华大地上穷奇瑰丽的史前玉作,“盘龙城的玉器纹样以直线为主,样式较为抽象几何,方方正正,而同时期其他文化的玉器,更加象形,纹样有瑞兽、蝉、蛙。”每每路过玉器,宋若虹如数家珍,向游学师生讲解玉器的纹样和其背后的故事。外国语学院钱俊旭感慨:“盘龙城遗址向中国、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探查历史,不仅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把握未来。实地探访遗址让我再一次加深了对武汉这个英雄城市的文化认同与理解。”
走出会展,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倪婉带领游学师生走进盘龙城宫城遗址,她曾参与过多次对盘龙城遗址的发掘工作。脚踩在古城墙之上,远眺远方,盘龙城遗址三面环水,由东北向西南有盘龙湖与府河环绕。“3500年以前的先民生活在如今人们脚下3米深的土层,在那里,他们生老病死,他们的陵寝就在行进的路边。在历经了多次的抢救性发掘之后,他们的生活才向如今的人们展露了冰山一角。”倪婉介绍。
在倪婉老师的带领下,游学师生走向了遗址的最高处——商代宫殿复原基址。商代宫殿主要使用的是木骨泥墙的制作方法,夯实土地后沿线埋下木桩,再在木桩上糊上泥土夯平作为墙壁。倪婉老师指向了周边郁郁葱葱的树林,“3000年以前,先辈们生于斯葬于斯,在发掘结束后,回填的土壤把静谧还给了先辈,但为了标识地点,我们在陵墓上方种植了小树,如今,已经是一片青翠的郁林。”道旁的树木标志着曾经陵墓的位置,它们的存在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是一种对先祖的尊重和记忆。
追溯武汉之根,游学盘龙城遗址。通过这次游学之旅,同学们不仅对盘龙城遗址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武汉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根脉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将这份文化遗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编辑 张思渊 杨姝)
(图片 褚世康 莫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