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走,做青团去!”3月29日上午,食品科技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8名志愿者将做青团所需的原材料装箱,到薛峰小学与30位小朋友一同制作青团。
志愿者们将小朋友们分为五个小组,每组配置一名至两名志愿者。在志愿者们的引领下,小朋友们井然有序地洗手,然后将保鲜膜覆在桌面上,带上手套,确保制作青团的环境卫生达到标准。
接着,志愿者们将青团预制粉与开水按照比例加好,再上手揉搓。志愿者邓城希揉面之余发出询问:“有没有想上手试着揉一揉的?”孩子们纷纷说:“我也要试试!”不一会儿一盆绿色的固液混合物就变作了光滑可爱的面团。随后,由志愿者们将大面团分成均匀的小块儿,发到每位小朋友手中。
“把面团搓圆,再压扁,然后把你想要包进去的馅料也搓成一个球,放在你手心的面饼上,再像包包子一样把它捏拢,再团一团把它的形状修圆就好啦。”志愿者刘姣姣正在耐心地给小朋友们讲解,时不时上手帮衬一把。“我要做一个芋泥馅儿的。”“我要红豆沙!”“姐姐我想要一点肉松点缀在外面可以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己的青团要做什么口味,油绿如玉的青团悄然间就在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做好了。志愿者邓城希因为自己的青团“露了馅儿”而稍显沮丧:“虽然我擅长揉面,但包青团还是第一次。忘记把我的蛋黄肉松捏紧成团了,最后搓的时候面皮被划开了。下次我一定要注意这种细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每逢清明,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形制未变,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三年四班的许一晗说:“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是揉面时闻到的香气,与哥哥姐姐们讲到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有关青团的一些小故事。让我对这个传统节日与传统美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青团满面笑,香气飘洒花开处。志愿者们以食育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馨香吹遍种满祖国花朵的土壤。之后我们将会继续以学院特色与志愿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编辑 张思渊 吴晓雪)
(图片 陈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