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从革命之都出发,沿着洞庭湖一路南下穿过叠翠山峦,经过三小时的路程,我校“红色地标”红色小队就来到了湘南起义的策源地、中心和主战场——湖南耒阳市。
红色耒阳精神沃土
耒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衡阳盆地南端,五岭山脉北面,总面积2656平方公里,素有“油茶之乡”“楠竹之乡”“能源之乡”“汉白玉之乡”的美誉,同时也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这里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这里是井冈山会师的出发地,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元年的首倡地。
作为革命老区,耒阳红色资源丰富,拥有中共历史上“五个第一”:党中央第一批出席共产国际会议的有耒阳人贺恕;我党创建的湖南省第一个县委是“中共耒阳县地方执委”;我党第一首军歌《国民革命歌》歌词由耒阳人邝鄘创作;我党发行的第一张苏区货币在耒阳;我党第一个兵工厂建在耒阳。
据统计,耒阳市现有71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有30处。培兰斋、伍若兰故居、梁氏宗祠、谢维俊故居、杜陵书院、敖山庙、三顺祠、春江铺、紫霞禅寺……一个个红色地标,已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
小分队从革命之都而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耒阳锻造红色信仰之火,激发滂湃信仰力量。
脚步丈量党史打卡红色地标
“土地革命初期,这里是耒阳县委的秘密办公点,在湘南起义部队到来后也成为了工农革命军招兵处。”走入培兰斋之中,在教师张永潮的带领下小分队成员沉浸式的感受在党史之中。培兰斋是中共耒阳县委机关旧址是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培兰斋中张永潮上着一场生动的思政课:“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耒阳人民开展了一场改天换地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斗争,在耒阳乃至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小分队跟着革命岁月的痕迹,聆听革命文物的历史低语,在朱德、伍若兰夫妇塑像园中见证伟大的革命爱情。
小分队的第二站来到了耒阳党史陈列馆。耒阳党史陈列馆由一幢盖着琉璃瓦的蓝灰色两层楼的古老房屋和一幢呈“之”字形红绿瓦的平房组成,整个建筑占地2900平方米,是中共耒阳党史陈列馆的馆舍,是衡阳市和耒阳市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记述道,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这里的她就是伍若兰”陈列馆中湘南革命的革命故事展现在小分队眼中,风起云涌的战争岁月在雕塑、图片、文字、文物中不断重现,激荡在队员心中。
小分队第三站来到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中。“同学们,我们现在参观的就是天下农耕第一馆、中国第一座农耕文化的主题博物馆”。耒阳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稻作文化的最早耕作区。农耕文化博物馆以数百件珍贵农具文物再现了从神农创耒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文化脉络。“近年来,党中央对我国的‘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三农’工作中的重点是什么?”小分队在博物馆中学以致用探讨交流,在“你问我答”中深化思政育人,达到“沉浸、学习、探讨”的三位一体的思政课堂,践行“知行致远”的校训精神。
感悟红色精神展显“新青年”活力
“走访了耒阳这么多的红色基地,看到了这么多的党史故事,看过了这么多的文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在革命时期,革命先辈们的苦、难、危了。”在耒阳党史陈列馆队员陈欣茉说着参观后的感受,“历史是最好的课本,国家从弱到强,从一穷二白到今天的美丽富强,都是有他们的付出,我一定要牢记他们为今天的付出。”打卡红色地标,传承红色基因,走进红色热土,筑牢青年信仰。
小分队以青年新利体育为主要群体,面前全校新利体育各年级、各专业遴选组队,在活动中设置“五个一”的任务目标,通过选取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城市,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思政的工作指示精神,走访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文化场所,实现教学的关键环节中教师、新利体育不断进行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思政教育,发挥教师能力,激活新利体育力量,实现活动的“从‘1’到‘N’”即1支队伍打卡,网络覆盖学习实现N倍增长。
在返程的火车上,朱云涛正在手机上不断操作:“这次打卡活动中,我在参观之中拍摄了好多图片资料和各种视频资料,回去后我要剪辑出来发在抖音、朋友圈里让更多人知道我打卡地的历史,还有把我的感悟与收获分享出去,让大家也‘云’学习一会。”
(编辑 范勇)
(图片 朱云涛)
(校审 熊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