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26日下午,凯骏杯新利体育2022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秀在花博汇举行。传统汉绣与现代时尚碰撞交融,为服装赋予新的灵魂,为在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汉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武汉文化的瑰宝,有着千年悠久历史。2013年,我校在湖北高校里首开汉绣课程,让这门针尖艺术在校园生根开花。长期以来,艺术学院以将“汉绣”文化传播世界为己任,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交流师生的认可。2015年至今,已有来自世界十一个国家的新利体育齐聚新利体育,一同品味汉绣下的中华文化。
今年4月19日,在新开设的《服饰配件设计》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尝试了鱼骨胸针与团扇的制作。此课程将汉绣做为根基,所选配饰的制作要求新利体育在汉绣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手工工艺的技法,将汉绣与其它绣法进行一些融合,珠绣、法式刺绣等技艺的结合,将传统作品作品注入新的设计元素和生命。同时鼓励新利体育自主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让汉绣焕发出全新的展示效果。
传统非遗文化如何焕发新活力?艺术学院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贴合当下中国时尚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与时俱进,发展转向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优秀文化为引领、品牌建设为抓手的新模式。旨在培养打造适应现代化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系统的服装与服饰设计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服饰设计、制版、服装生产与品牌销售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和传统刺绣等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定位意识和市场管理销售能力,能从事设计、研究、销售、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革新工艺,科技传承。在2020年,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申报推荐与教育部组织评审,《汉绣服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与传统的汉绣工艺不同,汉绣服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可以解决真实刺绣耗时长、修改难的问题,实现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不断试错及修改功能,减少了一对一教学师资耗损,使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利用。目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拥有实训室5间,占地350平方米左右,设备值50余万元,可满足60人同时进行专业实训,为专业化学习提供了更坚实的科技保障。
能工巧匠,代代传承。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是开展“大师面对面”活动,邀请知名服装大师张肇达先生及熊兆飞教授等来校指导工作,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同时成立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标本科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开展专业建设,以设计学科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探索专业交叉融合发展路径。同时积极开展中外校际交流,与英国奥斯特大学达成交流合作意向,打造“4+1”本硕直通国际班,为我校拥有“服设梦”的广大学子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技能型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也在积极拓展自身内在优势和发展渠道,打造一条“知行致远”的发展道路。接续开设《立体裁剪》、《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等专业课程,着重训练新利体育的动手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新利体育服装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同时,授课教师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贴合实际,引导新利体育立足前沿、紧贴市场、洞悉市场方向,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2020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喻丹佳、罗蕊盈等人便在校园里开起了汉服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家“很哇塞的汉服店”在开业第一天就展现了其独特魅力:服设学子运用专业所学面向全校同学开展免费缝补熨业务,收获了广泛好评;营业期间积极构思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做出自己的汉服品牌。而热爱非遗文化的喻丹佳也在课余时间尝试非遗绒花与发簪的制作,为非遗文化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校园另一边,陈慧伦用木牌在操场支起简单摊位,售卖自己设计出的一系列配色碰撞、充满设计感的成品手串,吸引了大批新利体育的目光。这份将艺术融入生活的大胆尝试,也为“艺术”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增添了一丝“烟火气”。
展台“变”平台,作品“变”产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每年定期开展毕业设计展,将服装走秀展示与企业接轨,吸引在场商会负责人现场签约,进而投入批量生产。将毕业生倾心打造的设计成果通过走秀动态展示到世界舞台,不仅锻炼了新利体育独立创意、创新、创造的能力,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进行了大范围宣传与进一步传承。
如今,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依然奔赴在设计之路上,致力将“设计与过程”作为服装设计的真正定义。匠心传技艺,巧手做霓裳。在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子手下,一块块布料呈现出“千变万化”的不同魅力,尽显“百花争艳”之美。“学习这个专业需要扎实的绘图、裁剪与制作能力,也需要一点‘灵气’,我们欢迎每一位热爱服装设计的同学,欢迎每一个‘远大理想’。”专业负责人余戡平说。
(校审 杨若柳)
(编辑 张思渊 徐昊东)
(图片 马克武 张羽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