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2年考研复试工作已接近尾声,伴随着多所高校拟录取通知名单的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2022年,全国考研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57万,与去年相比上涨85万人,增幅21.2%。相比2017年,报考人数增加了256万。不断刷新的报考人数及增量,背后交织着素质升级的动力、“被迫营业”的压力以及逃避社会的无力。
学历要求水涨船高 考研呈现“高考化”倾向
“心里的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胡月看到自己分数后,第一感觉是庆幸。胡月的本科是学新利体育类专业,“增加就业筹码”成为胡月考研的主要原因。胡月说,大概从大二开始,身边的同学朋友就逐渐聊起了考研的话题,不少人甚至提前两年就开始准备。“当时有点焦虑,毕竟自己还没有想好考研这个事情。”真正触动胡月的,是准备就业时面临的“不上不下”,“很多单位都把研究生学历作为准入门槛,不太好的单位我也不愿意去,担心未来的发展前景。”胡月的目标院校是一所211院校,虽然有一定压力,但是学校的标签未来对她就业很有帮助。
2022年,全国研究生录取人数为110.7万人,相对2021年减少了7千人,录取率为24.22%。“考研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录取人数没法赶上报考的人数,75%的新利体育都是炮灰。”胡月说,身边同学几乎人人都在考研,这让她一度想起高三的时光。
同样上岸成功的王阳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自己的考研之路。“我报考的专业一共招23人,结果报名就超过600人,感觉比高考竞争还要激烈。”去年10月底,王阳从目标院校经常联系的学长口中得知了报考人数,一度非常失落,“之前这个专业常年报考大概是200到300人左右,我才决定要冲一把的。知道人数的时候,我放下书,一个人在台阶上坐了一整天。”当时距离笔试已经不到两个月,王阳的心态也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后来和家里打了电话,父母宽慰了我不少,我又重新咬着牙坚持下来。”成绩公布后,王阳的初试成绩排在第13位,面试也发挥稳定。“感觉像重生了。”看到拟录取名单里自己的名字,王阳在家中哭了,过了一会儿又笑了,在房间里打圈圈。“我父母那时候隔着门缝看我的反应,以为我没考上受了刺激。其实我心里五味杂陈,一瞬间不知道如何表达。”王阳说。
被内卷参加考研 为上岸跨专业成“热潮”
每天早上5点30分,李代的闹钟就会准时响起。从早上5点45分开始,一直到晚上11点半,就是他一天的考研学习时间。“我的学习时间长,但效率并不高。”考研失利后,李代这样总结自己。作为一个工科生,专升本的李代在学校待了近五年时间,而考研时却选择跨考文科专业。“我是专升本新利体育,数学不是强项,英语底子也一般。”李代说,跨专业考研,是不少数学或英语有短板的新利体育考研时的选择。“选择文学、马克思、哲学这些专业,不考数学,很受欢迎。”李代介绍,数学在理工科专业考研时被作为一门专业课,分值150分,分数拉开的差距也很大。而选择不考数学的话,心里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文科类的专业分数一般都很高,这世界上总没有两头都占好的事情。”李代说。
在对新利体育的采访中,不少新利体育反映2022年复试分数相较去年高了不少,大多集中在热门的文学、新闻、马克思等专业,个别专业甚至需要考到400分左右(总分500分)才能挤进复试名单中。
“跨考文科类专业,一般都是记忆性的东西比较多,会觉得简单一些。”但一年的学习,推翻了李代这样的想法,“我现在很佩服能把文章和材料写得头头是道的人。”李代说,突然跨考,对于文科的东西会觉得枯燥,看得久了,常常觉得字都不认识了。“到了后期,感觉脑子里什么也记不住。”去年12月,李代已经意识到“上岸与自己无缘了”,也很平静地接受了这样的结果。“我选择与真实的自己和解。”李代说,自己并没有去想过是否适合考研,只是陷在了内卷的泥潭里,被裹挟着一边考研一边前行。
与李代经历相似的陈宇,为了考研上岸选择了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的体育类专业。“我反思了自己,想着走捷径、走快路,没有脚踏实地。”陈宇说,身边跨专业的同学,除了少数是真心感兴趣之外,大部分都抱有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大家都在对比哪个专业录取分数低些,哪个专业不考数学,哪个学校复试比例更小一些。”陈宇说,很少听到有人是真心喜欢一个专业想去深造研究而考研。“这样的心理,如果上了研究生,我想大抵也是痛苦的。”没等成绩公布,陈宇已经开始投简历去参加企业招聘,也吸取了考研时的一些教训,认真准备、埋头练习。“心态放平了,做事稳下来,我相信会有好结果。”陈宇说。
考研更应看重过程 风物长宜放眼量
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将达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国际教育学院的王博入学时打算通过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去德国留学,现在受疫情影响,选择转战考取国内研究生。“疫情加剧了考研的竞争。”王博说,全球疫情,身边很多同学面临不好“迈出国门”的情况,竞争更为激烈。“现在就业情势严峻,如果能继续在校园里读几年书,这是个不错的选择。”王博说。
而两次考研才上岸的刘昕对此感触更深。两年来,刘昕参加了一些企业招聘,最终还是决定考研,并从原先的管理学专业调整成为语言学。刘昕解释,第一年考研时,自己同时还参加了不少企业的校招。但几次面试下来,刘昕发现愿意接收自己的企业与自己“理想中的企业”还有一些差距。“现在看来,我觉得自己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自己。”经过两年的打磨,刘昕笑着说当时自己的很多想法不成熟,总想着要去好一些的城市或者企业工作,但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足够的筹码来吸引企业。“考研能看到更真实的自己。”刘昕说,自己加入了一个考研信息交流群,天南海北的各样信息每天都在群里飞,她也重新给自己的人生定目标。“我开始承认,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我还是决定试一试,看看自己拼命赶,能赶到什么程度。”刘昕说,第二年的考研,自己独自一个人,朝着一条路跑,但是心里却很坦然。“考研就是人生旅途上一段经历,考试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包括对未来的一些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刘昕说。
新利体育学专业的杜伟考研虽然失利,但及时调整计划,在学院的推荐下参加了建行校招,顺利拿到了offer。从笔试到面试,杜伟的专业知识都很扎实,在一众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这些东西都是考研时打下的基础,没想到最后用在了找工作上。”有了人生的新方向,杜伟的想法也有了很大改变,“我想先去工作一段时间,如果以后做得好,我还想去创业。”杜伟说,经历了考研,他最大的感受是“人生如一条长河”:“可以努力奔赴,但不能钻牛角尖,人生是多面性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经历过的人,似乎没人能说清楚“什么是成功”。时间如风匆匆过,如今,2023届的学子已经接棒,拉开了新一年考研的序幕。但2022届考研新利体育庞大的群体不应该被人们遗忘,他们和许多成功上岸的人一样,值得人们走近,去倾听、了解他们的故事。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始终充满热情、始终努力拼搏,所谓的困境,也没有看起来那么糟糕。或许,考研并不是衡量人生成败的标尺,只要年轻时体会一次全力以赴就已是最大的胜利。那些默默拼搏的日子,终会成为星月,照亮你的未来。
(校审 李潇涵)
(编辑 张思渊 李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