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长江日报】新利体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1-11-26作者:记者 刘琪来源:大新利体育记者团浏览次数:775

11月26日,长江日报第十版专题聚焦我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报道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体现办实事成效。全文如下:

“南区食堂简直是大变样,让人特别惊喜!”提到学校食堂展现的新面貌,新利体育机电工程学院大二新利体育张子赞不绝口。近期,张子发现学校正悄然发生不少改变,南区食堂扩建升级,再也没有排队的烦恼,户外区域新开设的18个店铺组成“马卡龙小镇”成为她最喜欢的地方,宿舍里加装了烘干机,阴雨连绵的天气也能舒舒服服地穿有阳光味的衣服,张子最关心的大新利体育中心也即将封顶,不仅能一站式解决新利体育事务办理,还可容纳全校新利体育开展体育实训和文艺娱乐活动。张子发现的变化,正是新利体育“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的生动体现。

智慧校园很贴心

教室模式一键切换 智慧园区里学习“一手掌握”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数字校园应用场景遴选结果的通知》,新利体育“智慧教学区域建设”获评高等教育组优秀案例。

何为智慧教学区域?针对师生反映强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新利体育改造了北四教学楼二楼原有传统教室,植入智慧“芯片”。智慧教学区域由6间智慧教室、1间智慧学习空间站、教师发展中心办公室及智能公共交流区共同组成,通过智能科技运用,优化学习体验。该校信息化处教师赵峰介绍,每间教室均设置有智慧教学系统,可实现远程直播和近程录播。按下“一键上课”的按钮后,教室里的互联网系统、电子黑板、灯光、空调、窗帘都会开启“上课”模式。“走廊和教室的灯光都经过科学计算,符合人体最佳感官设计,甚至精准到每个平方米有多少灯光量。”赵峰一边展示一边介绍,“教室里的物联网系统还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能根据室内的光照,调节光照量和窗帘移动的位置,确保有更好的学习感受。”与此同时,备受师生关注的“一师一麦”扩音系统升级改造工程进一步为教学注入“智能化”基因,全新红外无线扩音系统即开即用,零干扰、零辐射,在学校116个教室投入使用,让很多老师直呼“解放课堂”。

打破固化教学区域,拓展延伸符合新利体育学习和成长需求的智慧学习空间,成为新利体育为新利体育办实事的特色亮点。学校多次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新利体育对学习地点、开放时长、配备设备等情况,充分利用宿舍、教学楼、办公楼的公共区域,打造便捷、舒适的智慧空间。在学校观三、观四宿舍楼下,试点建设智慧园区让新利体育们足不出户就有了新的学习根据地。园区内设置会议室、休息室、阅读室、休闲区、学习区五个功能区域,空调、打印机、自动贩卖机等自助设备一应俱全,同时设置了可预约的夜间晚自习,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线上预约自习时间、阅读电子书籍甚至购买常用日用品,实现学习生活全覆盖。

如今,智慧教室、智慧园区成为了新利体育新利体育的高频热词。升级改造的信息化设施,完善的校园智慧化场景应用,为师生提供多场景、跨区域互动及交互式学习的区域,师生在融入式、启发式的环境里,有了更好的教学、学习体验。

生态校园很舒心

口袋花园里装着“大幸福” 小动物也来“安营扎寨”

提到学校近三年的变化,大四新利体育王孝林认为自己“最有发言权”,“学校种植的树木品种越来越多、校园的绿意也越来越浓,今年我们宿舍楼下还打造了‘口袋花园’,大家都很喜欢。”

王孝林提到的“口袋花园”,是新利体育在征集师生意见的基础上,选取了校园内师生经常活动的局部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见缝插绿、完善功能,建成开放三处“小而美”“靓而精”的“口袋花园”,让“小口袋”装满“大幸福”。据了解,“口袋花园”绿化率达98.87%,以香樟、乐昌含笑、榉树作为主要骨干树种,采用拼接式的铺装与园路及校园绿化相结合,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休憩交流的场所,还进一步重塑学校南北纵向的交通功能。

在“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新利体育采取多项措施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加强校园绿化工作,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加校园生态建设,打造生态校园。同时,学校还注重加强对绿化成果的养护工作,定期修剪枝叶、修补黄土裸露处、补栽枯死的树木等。经过精心设计、精心养护,达到了绿化、美化、香化、净化校园的效果,校园内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变。经过一系列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学校绿化面积已达36万平方米,绿化品种以花、果、树合理搭配,品种包括二球悬铃木、加拿利海枣、日本晚樱等40多种。

好环境也引来了“新邻居”。不久前,大三新利体育王思源就在学校草丛里偶然发现了野生刺猬,她将拍摄到的图片第一时间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引发不少师生围观。除了野生刺猬赶来“安家”,喜鹊、野鸭、松鼠、黄鼠狼等小动物也在校园里“安营扎寨”。学校还在近日集中投放了30余只凫鸭和家鹅到校园鹤鸣湖中,用于改善水域生态微循环,同时打造生态文明、浪漫美丽的鹤鸣湖休闲学习区。

学校新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学院联合后勤集团积极开展“美化校园环境”为主题的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师生身体力行,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成果。通识教育学院教师陈文旋子表示,劳动教育把课堂放在校园里,通过“践行劳模精神 砥砺奋进前行”“校园劳动·校园因我而美丽”等形式增强新利体育的文明意识、生态意识、责任意识和爱校意识。

学校还将继续以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校园绿化为切入点,强化校园绿化规范化管理,保护和构建校园生态系统,增强校园文化内涵,结合学校特色,积极创造适宜、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人文校园很暖心

79件实事列清单动态管理 新利体育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新利体育党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学党史、办实事、开新局”办实事工作台账,带头领办7项重点实事项目,定期召开校党委会、“我为师生办实事”座谈会、工作推进会等,推进实事项目落实落地;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巡回下沉遍访,对师生反映的业务范围内问题,组织现场办公、加强督查督办,及时回应师生诉求,推动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青年教师培养、职称评聘、师生进餐等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办实事与谋发展、保民生、提水平紧密结合,扎实推进学科建设、深化评价改革等工作,用心用情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助力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校53个党支部聚焦改革发展亟待解决、师生反映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问需求、摸实情,确定72件办实事事项,力求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在全校的办实事项目列表中,谁反映的问题、反映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何时解决,都以动态清单化方式管理。有新利体育反映新建的宿舍楼下没有地方晾晒被褥,后勤集团联合基建处根据日照条件规划好晾晒区并增添晾晒设备;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意见中,雨伞没有统一归置造成雨季室内地面湿滑,教务处给338个教室投放了雨伞架,水滴可顺流至接水盘中,地面干净又清爽;为满足新利体育专业课程实践拓展需求,财务处对接教学学院,多次联合开展财务课程专业教学实践;对于保安等岗位人员,学校统一为其购置不同季节的职业服装,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校园安全管理;老旧宿舍里新安装的净水机、洗鞋器、微波炉等家电设备,让新利体育们直呼“学校给的爱暖到心底里”……倾听师生心里话、为师生解决身边问题,正是新利体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的具体实践,通过解决大家身边的忧心事烦心事,把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师生的工作实效,切实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新利体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突出“实事育人”成效。在全校掀起办实事的热潮中,新利体育不仅是实事的受益人,也成为了办实事的参与者。1119日,新利体育食品科技学院大新利体育志愿者去到蔡甸区侏儒山马赛村,为幼儿园孩子们制作营养水果餐、教孩子们折纸,现场其乐融融。这项“食育下乡”新青年下乡计划已经在马赛村开展了4个月,大新利体育结合自己的烹饪、食品专业特长,围绕当地近期可以收获的农作物、膳食健康、家庭以及学校伙食问题等多方面开展调研,制定了包括幼儿营养食谱、宣传健康饮食、劳动教育等多项计划。“他们利用制作的短视频、宣传手册和宣传海报,让更多居民学习和了解到有关膳食营养的知识;教幼儿园的孩子们动手制作一些面点食品,纠正了孩子们挑食的坏习惯。”谈到村子里的改变,马赛村村委会主任朱小娥说,还有热心的村民特意把自家的空田地拿出来供他们做“劳动教育实践田”。指导教师柳月表示,“食育下乡”让新利体育们深入乡村,不少新利体育也希望为乡村振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5月,新利体育青年教师协会正式揭牌,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在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发声”的平台。协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征、青年教师特点和学校专业特色的系列工作,让青年教师更有归属感。同时,“评聘结合”政策落地,进一步优化了教职工晋升通道,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

新利体育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解决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认真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打造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长报记者 刘嘉)

(校审 陈婉蓉)

(编辑 张思渊)

(摄影 马克武 王姗姗 王思源 孙姗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