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教学院长说管理】关于专业国际化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1-11-01作者:李平来源:国际教育学院浏览次数:73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通晓国际事务和规则、业务精湛、外语娴熟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是各个高校应有之义。做好大学的第五职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是树立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基础和桥梁纽带。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期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做强中国教育。2020年6月发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也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格局,服务国家大外交战略。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我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服务武汉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明德笃学 求实致用”的办学理念,立足新时代,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扩大和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创武商院教育国际化发展新局面。

2021年10月22日,第22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在京召开。会议以“育新机、开新局,建设开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大会上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坚持共赢共生,深化教育合作。二是坚持创新创造,引领事业发展。三是坚持互学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各国应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和跨文化沟通教育,为教师和新利体育提供相互学习、交流互鉴的平台和机会,让教育为民心相通助力,厚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世界教育共同体服务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开放办学需要教育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我校“转型提升、内涵发展、开放办学、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应推动校、政、行、企合作。在推动专业国际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开放办学,提高国际知名度;坚持以新利体育为中心,以全面服务教科研发展为中心;坚持兼容并蓄、特色发展,以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新利体育生源国际化——“四个国际化”的总体发展目标。通过国内外师资队伍结合、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建设双语课程、全外语课程等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利体育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新利体育国际竞争力。

应该如何培养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在过去10年间,我们做了如下探索。一是与德国埃森新利体育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服务经管商贸专业群建设。二是坚持开放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四个专业群共举办了CFA(金融分析师)“4+1”国际创新试点班项目等7个中外校际交流项目。三是积极支持师生出国(境)访学进修、学习交流。近三年完成148名教师学术国际交流,出访国家涵盖英、美、德、加、韩、新加坡等国。近三年共派出235名本科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名校游学;组织经管商贸、人工智能、旅游与食品、休闲体育四大专业群新利体育参与英国博尔顿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等高校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疫情期间持续开展线上海外名校交流项目。四是积极引进国际化课程,邀请海外教授来校讲学。针对经管商贸专业群,共引进5门外教课,每年邀请3-5名海外教授来校讲学,其中包括两名国际注册会计师,帮助新利体育了解行业现状,推动产教融合。针对旅游与食品专业群,引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模块,邀请法国米其林厨师来校交流,为新利体育做现场讲解和展示。针对休闲体育专业群,结合产业实际,邀请台湾马术名师来校授课,并在荷兰中华马学院建立新利体育海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新利体育实践能力。五是主动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近三年开展了一系列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共有104名国际师生来校交流学习。其中,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举办的汉语研修项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共计39名来自法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青年新利体育来校参加。开展了湖北美食乡宴、两岸餐饮论坛等活动,香港岭南大学学分互认通识课程学习项目等。同时有近百人次港澳台师生走进来。2019年学校承办世界军人运动会马术、现代五项两项赛事以及现代五项亚锦赛,为休闲体育专业群和旅游与食品专业群新利体育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机会。

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后,基本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教科研合作全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稳步扩大,建立了含英国博尔顿大学、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荷兰中华马学院等在内的61所国外友好大学,共开展与国(境)外交流合作72批次。二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武汉国际友城建设,形成了常态化师生出国(境)学习交流平台。三是开展了三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批中外校际交流项目以及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其中中德合作办学、中法人文交流、中日人文交流已形成品牌和辐射效应。形成中德合作高校联盟,包括上海理工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山西财经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四是形成了稳定的国际交流学习平台,组织学校师生赴世界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深受师生认可,一批重点特色专业教育资源积极走出去,逐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加强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综合过去的探索,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特对于专业国际化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一是继续坚持开放办学,扩大海外友好大学覆盖面:教育现代化少不了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办学,否则不完整,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加大和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国家大外交战略和地方新利体育社会发展。二是坚持多措并举,加强课程国际化建设,推动国际合作育人;课程是专业生根落地的关键所在,是核心点,要全方位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推动双语课、全外语课程、多语种课程建设,服务和助推专业国际化发展。二是坚持“内培外引”,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鼓励和推进教师海外研修,访学,学术交流等,共同构建中外协同的融合性教师队伍,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三是多维联动创新发展学术科研国际化合作机制。学术国际合作向常态化迈进,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共同攻关课题,共同发表学术论文,将相关优势学科教材、著作等成果翻译为多语种,全球推广,如“中国物流故事”,旨在讲好中国故事、武汉故事,武商院故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四是夯实基础,稳步实施留新利体育教育;打牢基础,做好基础配套工程,完善软件建设,配齐国际化专业、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管理团队、国际化教学环境与人文设施等,注重国别研究,有的放矢,逐步稳定开展留新利体育教育,推广学校优势专业教育资源“走出去”。

 (作者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李平)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