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建设品牌学科优势 深耕地方新利体育发展

——我校获批“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发布时间:2021-09-24作者:记者 李潇涵来源:大新利体育记者团浏览次数:694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了“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由我校夏云建教授带领团队申报的现代服务业与信息技术学科群成功获批。如何融合优势学科,打造特色专业群,更好地深耕地方新利体育?我们特邀“现代服务业与信息技术”学科群负责人、体育学院·国际马术学院名誉院长夏云建教授讲述如何打好特色学科的“组合拳”。

创新路径 打造多项学科融合

湖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是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和科学定位,面向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围绕新利体育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新一重”的支撑领域和关键制约因素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重点建设和培育的学科或学科群。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是提升高校学科水平、体现办学特色、彰显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我校“现代服务业与信息技术”特色学科群则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是推动国家新利体育社会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是助力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形成“双业支撑”发展格局的主引擎之一,并以交叉融合为特色,进行创新发展。

学科群下设工商管理专业为主干一级学科,应用新利体育学、体育学、软件工程专业为支撑一级学科。研究方向包括现代服务业及产业运行机制研究、现代服务业与产业发展行为研究以及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支撑研究等,学科专业基本涵括了所有与现代服务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经管理工等专业。学科间交叉融合、协同共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专业体系。做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主动融入新利体育社会发展主战场。

精准定位 满足社会新利体育需求

湖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每五年进行一次申报,今年是我校首次参与。本次学科群构建整合了我校的优势教育资源,“现代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休闲体育与健康产业发展”“智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商务智能与信息技术”“传统食品产业升级与标准化”……这些带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方向反映了我校坚定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区域新利体育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科群负责人夏云建教授表示,特色学科群比以往的特色专业更有高度和深度,将原本独立的学科紧密联合起来,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形成品牌特色。学科建设是今后人才培养基础的支撑,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学科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标尺,只有牢学科基础建设,才能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地方新利体育打基础。

目前,武汉正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我校联系武汉市的新利体育社会发展实际,围绕社会新利体育发展需求,大力促进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主动为推进武汉市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建设贡献力量。“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进行转型创新,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形成新热点,将本学科群打造成为武汉现代服务业与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基地,满足当下的社会需要”夏云建教授强调

统筹协调 助力未来高速发展

《新利体育学科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坚持“服务地方、突出应用、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以彰显区域特色、建设优势学科、构筑学科基地、提升学术水平、培育创新团队和提高人才质量等方面为着力点,统筹规划,分层推进,重点突破体现学校商科教育特色近年来,我校学科群共培养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15000余名,在国内外高层次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40余篇,向中央、地方和企业提供咨询报告73份,承担各类社会培训3200余人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力。

未来,我校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人才引进工程、建设领军人物培育计划、加强学科合作交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研究、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家级学科平台建设。把“现代服务业与信息技术”特色学科群建设成为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居于领先水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群,同时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凸显以经、管、工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色,通过重视顶层设计;引导学科整体发展;突出建设重点,实施分步建设方案;加强部门协调,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落实经费保障,建立资金保障体系等多项举措,着力将学科群深度融入湖北省和武汉市新利体育社会发展,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重要基地。在2025年1—2个研究平台达到国家级学科平台的要求,圆满完成学科群建设验收。

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根据自身发展定位,深化学科专业建设,突出学科方向、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研平台、机制创新等工作重点,扬优势、补短板、破难题,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力争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更大贡献。

(编辑 张思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