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防汛一线,他们用使命与担当守稳堤坝阵地

发布时间:2020-07-20作者:宣一来源:党委宣传部浏览次数:637

本网讯 连日来,长江水位维持高位运行,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在武汉新利体育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纱帽街苕窝子险段,我校一支25人的防汛突击队挺身而出,他们站上巡堤查险第一线,用使命和担当守护着2117米的堤坝阵地,保卫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个来回、2117米、32000余步,衣服能拧出水来

苕窝子险段位于长江左岸,堤防级别为二级。7月14日,我校成立了防汛工作突击队,25名教职工主动请战,奔赴武汉新利体育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纱帽街,承担着苕窝子险段2117米堤坝的巡险任务。

记者赶到防汛点时,恰逢两个班次的队员正在交接工作。刚完成4个小时巡检的鲍晓迪解下雨衣,汗水就顺着袖管湿答答地流在地上,裸露出来的皮肤因为长时间不透气,变得有些苍白。“已经习惯了,皮都泡软了。”鲍晓迪说。

据了解,在苕窝子险段,25名突击队员分成三组,分批次完成对所负责堤坝的拉网式巡查。防汛现场,队员们手握铁锹、木棍、钉耙等工具,走一步敲两下,查找管涌、渗透等各类险情及清理堤坝上的垃圾。据防汛工作突击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奔介绍,来日来的降雨让汛情形势十分严峻,25名突击队员都是主动请战,来守护2117米的堤坝,责任重大。“可不要小看这2117米,走一个来回需要一个小多小时,队员们每天要走4个来回,差不多32000多步。”张奔说。

相比于烈日高温,突击队员们更担心暴雨。“下暴雨的时候,我们连前面的路都看不清楚。区分险情就更为困难。大家不担心流血流汗,就怕耽误排查险情。一个小口子守不住,后果不堪设想。”队员袁传启表示。

自制工具巧防汛团结作战守牢“红色堤坝”

在防汛现场,记者发现张奔手持的工具和其他队员不太一样:一根长1.3米的棍子,一头圆润光滑,另一头特地做了分叉。张奔笑称这是自己的秘密武器,并实地为记者演示着“秘密武器”的使用方法:遇到沟窝时,直接用棍子捅下去,分叉的头子可以快速拨开周围的杂草和树枝,方便查看险情情况;在清理水中垃圾时,可以准确地把垃圾卡住,更快把垃圾清理上岸,不耽误时间。

在队员们清理垃圾时,袁传启一直反复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不要单独作战。“堤坝上很多地方又湿又滑,垃圾大多数都在水中,稍不注意很容易滑到水里。”袁传启抬头看看四周,“这里蝉鸣声、风声、水声都很大,万一有人落水,一旦没有及时发觉,太危险了。所以一定要团结作战。”1998年,袁传启在汉阳区黄金口堤坝上守着阵地。如今,57岁的袁传启再次出征,把延续的22年的责任和使命交给了年轻一代。

在25名突击队员中,有7人是军转干部。曾经的从军经历,让他们在面对汛期险情时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充分发挥敢战善战的军人本色,把自己的责任写在新的战场上。新晋奶爸邢飞已经好几天没有见到孩子了。离家前,邢飞亲了亲孩子的脸,匆匆带了几件随身衣物就来到了苕窝子险段。“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现在国家有需要,我肯定是要来的。”邢飞说,“没想到来到突击队,发现了好几个老战友,大家的心思和我一样,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我们这些老兵,会用实际行动请祖国放心,请人民放心。”

防汛一线,用使命和担当践行初心

在防汛现场的巡险中,一处渗透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在确定了出现渗透漏水的情况后,队员们马上上报情况,在专人的指导下妥善处理,并插上小红旗做好标记。“我们要把这些隐患提前都排查出来,如果情况严重,那么就需要专家来现场解决了。”张奔说。作为突击队的负责人,张奔前脚刚结束了自己在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如今又站在防汛工作现场。而像张奔这样的情况,在突击队员中并不少见。第一小组组长童曙在疫情期间下沉到新洲区从事疫情防控工作,现在和队员们一起守卫着每一寸堤坝安全。为了做到全覆盖,童曙带领队员们反复用手拨开草丛、按压土壤,查找内坡有无浸漏、管涌等危情,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可疑情况。队员贺梦溪在下沉社区坚守50余天后,又赶赴汛情现场,搬运泥沙石过程中,他不慎把防雨裤扯破,破损面积较大,很快遭遇大量蚊虫叮咬,但贺梦溪顾不得痛痒,直到搬运结束后,返回居住地点,才进行简单处理。

面对突如其来的汛情,25名突击队员用实际行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全力以赴迎战雨情汛情,用使命与担当稳守堤坝阵地,用行动诠释忠诚与初心。

(编辑 张思渊)

(图片 揭非易 张永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