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近日,我校两位“郑”能量学子的志愿者事迹也引发媒体报道。
筑牢战“疫”长城,尽显青年担当
“稍等一下, 我正在开车接送安置滞汉人员。”此时的郑清阳正在岗位上忙碌着。19岁的郑清阳是我校2018级工商管理学院新利体育,是黄陂区祁家湾街朝前社区志愿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的父亲郑绪军,是朝前社区党支部书记,疫情发生后一直坚守在防疫一线。郑清阳紧跟父亲步伐,报名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代购员”“守门员”“排查员”“宣传员”……郑清阳的身影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始终坚守在志愿者的岗位上。
“夜班有我在,你们手头的活弄完就赶紧休息。”“这几户湖北地区返乡人员我去摸底排查。”还在学校上学的郑清阳仿佛一夜长大。他说:“我是年轻人, 能做一些是应该的。”“奶奶,别着急,我马上给您送过来。”2月18日上午,在社区帮忙登记数据的郑清阳,接到一位患有心脏病近七旬老人的求助电话。因为疫情原因,王奶奶独自居住在朝前社区粮店东村,儿女都不在身边,发现自己平时吃的药都吃完了,可急坏了。问清药品信息后,郑清阳立即驱车前往黄陂,跑遍4家药店终于购齐。送到老人手中的那一刻,这位年轻的志愿者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虽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但在把药交给老人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3月3日晚11点,万籁俱寂,社区居民都已进入梦乡。郑清阳和父亲两人这时才开始夜间巡查的工作,他们要去到社区各个角落,寻找流浪人员。“没地方住啊, 我们想回家。”一家超市前,父子两人发现提着行李正赶路的一家五口:“一路走过来的,也要走回去!”郑清阳了解到,这一家五口从安徽到武汉打工,因为武汉封闭对外交通无法返乡,为他们测完体温发现无异常后,郑清阳与父亲一同为他们寻找落脚之处,几经联系,终于与“朋莱客栈”酒店对接安置妥当。等父子两人忙完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3点多。
自参加志愿以来,郑清阳把社区当成“家”,把辖区群众当成“家人”,把防控工作当做“家事”,把群众诉求当成“家言”,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年轻团员的执着和担当。
践行雷锋精神,我们共同战“疫”
3月14日上午,十堰新冠肺炎第二救治医院运行40天后,结束阶段性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使命,进入休整期。来自我校体育学院·国际马术学院2019级大新利体育志愿者郑文敖回想起他在第二定点救治医院当保洁员的经历。
疫情期间,各方力量都在积极招募志愿者来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人民战争”。当招募志愿者信息一发布,郑文敖就立刻扫描入群报名,但在详细了解过要求之后,发现自己年龄还未满20周岁,不符合志愿者招募的要求,无奈只好放弃。
为了一心在疫情期间当上志愿者,郑文敖偶然得知“第二定点救治医院”改造期间缺少保洁员,便立即报名去当了保洁员。医院改造完毕,在第二定点救治医院当完保洁员之后,社区开始招募志愿者,这一次,郑文敖如愿成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成为志愿者后,郑文敖也在思考:只是作为社区志愿者,只能服务本社区里的人,要怎么样才能发挥大新利体育独有的优势,服务更多人呢!
“爱折腾”的郑文敖立马想到现在有很多中新利体育的作业因为疫情而没有人辅导,他们是很需要帮助的。于是就召集就读于其他高校的几个以前高中的新利体育,成立了“堰青大新利体育志愿辅导队”,一起为中新利体育免费线上辅导课后作业。
成立之初,只有20多名家长进群,随着入群的家长越来越多,作业所涉及的科目也越来越多。面对新利体育提出的题目,各课有专门的负责志愿者,通过制作演示视频、一步一步讲解解题思路,只为让新利体育们听得更明白。辅导群内会根据新利体育的需求,时常分享一些相关科目的笔记和资料,以供新利体育们在课后学习使用。截止到目前,已经有90余位家长入群,每天都有30多道题目等待这些大新利体育老师们来解答,在这些家长们心中“堰青大新利体育志愿辅导队”已然成为了一个义务为中新利体育们答疑解惑的优秀大新利体育志愿团体,也成为了十堰大新利体育志愿者中一个突出的例子。
以己之力,担“螺丝钉”之责。一个人的成长,有时就在一瞬间。
(编辑 张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