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29日,中国蒸菜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蓝皮书编撰研讨会开幕式在我校举行。会议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中国蒸菜产业发展,就蒸菜的非遗传承创新及如何推动产、学、研、用上中下游产业融合进行探讨。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张贤峰、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秘书长刘现林、我校中国蒸菜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周圣弘教授及来自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的50余名非遗蒸菜传承代表、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成员、中国烹饪大师参加。校长王清华、副校长刘佳霓出席。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杨军主持。
王清华致欢迎词。王清华表示,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我校始终致力于传统餐饮文化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烹饪专业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有数十年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我校积极推进烹饪专业学科建设,致力于楚菜的专业性研究和传承保护,也希望到会的各位专家可以提出更多宝贵意见,推动楚菜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据周圣弘教授介绍,蒸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本身具备的营养价值高、食用便捷等特点易于产业化发展,市场空间潜力巨大,但如何把蒸菜的种植、加工、工艺与产品标准化、餐饮连锁管理及高校研究进行一体化产业融合,形成完整的行业食业链条,是推动中国蒸菜传承及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湖北省仙桃市李和鸣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李和鸣提出,蒸菜的发展要走上科学化、产业化道路,必须提升蒸菜价值。李和鸣指出,提升蒸菜价值要以服务大众为中心,从原料种植、菜品加工到市场销售多个维度来进行。“原料种植时,既要保证绿色环保,也要考虑保留原料本身的特色和价值。”李和鸣同时表示,中国蒸菜的推广下一步要引入更为丰富的科技化手段,提高生产力,让蒸菜能够走得更远。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张贤峰结合多年工作经历,对蒸菜的发展历史进行介绍;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秘书长刘现林对蒸菜的特点进行介绍,并对我校烹饪专业建设成绩表示高度赞扬。
记者注意到,在本次会议上编撰研讨的《中国蒸菜产业发展报告(2020)》的目录中,涵盖了对中国蒸菜产业的数据分析、各省蒸菜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新兴蒸菜业态发展报告及蒸菜企业发展规划等部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剖析了蒸菜产业化运行的各个方面。该报告预计于明年面世发行。
参会人员随后参观了楚菜博物馆及军运会场馆。
2018年,我校组建了融文化、科技、工艺于一体的中国蒸菜科研团队。一年多来,该团队获得科研项目8项、在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蒸菜新品30个,编制《竹溪蒸盆标准》1个,编著《中国蒸菜研究论文集:1978—2018》等2部。
(编辑 张思渊)
(图片 王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