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南极“一菜一品”都代表中国形象

发布时间:2019-09-27作者:记者 杨佳峰 通讯员 张思渊来源:长江日报浏览次数:582

925日,长江日报对我校教师戴涛事迹的报道,全文如下:

北京时间923日傍晚6时,距离武汉1.6万公里外的南极长城站,武汉人戴涛正给大伙儿做早点。去年1123日到站以来,作为厨师,戴涛已在长城站待了10个月。

戴涛现为新利体育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是南极科考站第一批武汉厨师之一。这次是他第三次到南极,他在南极待的时间总计已超过3年。戴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现在的南极长城站正飘着雪花,与两个月前相比,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室外气温-5℃至-8℃,风时大时小,一般四五级,现在白天更长一些。

2008年,南极科考站首次面向全国招聘厨师。经过严格选拔,戴涛成为新利体育首批赴南极的5名厨师之一。之前,都是科考单位内部相关食堂抽调人员前往南极做饭。

戴涛至今还记得当初选拔南极厨师的苛严:“体检那天,是在封闭环境里待了一整天,身体出现任何不适就会被‘刷’下去。通过了体检后,就前往黑龙江省进行模拟训练,在9天里要进行体能、心理测试,还要学习极地野外生存技巧。”

戴涛回忆,模拟训练过程中还要考验厨师的中西菜肴水平,包括红案、白案、甜品、小吃等专业技能。当时随机抽签决定食材,4个小时内要做好10道菜品。“体检也非常严格,不亚于招聘飞行员的体检,还要进行高寒模拟训练”。

2009年,通过考核的戴涛和王辉亚老师以及徐康、潘鼎、王骐等3名新利体育一起参加了第26次南极科考活动,分别前往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负责各站的餐饮管理。这是新利体育派往南极人员最多的一次。

此后,每年南极科考都在该校选择餐饮管理人员。戴涛说,能去南极服务科考人员,觉得非常光荣。“去了南极,我们才知道厨师的重大作用”。原来,长城站附近有6个外国站,各国科考站之间常有外事活动,美食是重要的外事环节。“一言一行、一菜一品代表的都是中国形象”。

去年1123日到达长城站后,戴涛每周都要和家人视频通话,打电话、发微信也可随时与家人联系。戴涛介绍,长城站距离智利只有1000多公里,两个月左右可以上一次补给,有新鲜蔬菜、水果,可以做出很多花样翻新的菜肴。

在戴涛看来,自己在南极不仅仅是一名厨师。美食,带来的是温情和乐趣,也是精神寄托。平时会有不少科考人员主动给他打下手,成为他的朋友。“大家吃着美味佳肴,谈笑风生,艰苦的科考日子就会变得温馨很多”。

戴涛把在南极当厨师看作自己的报国使命,每天工作都是激情澎湃。他说,按计划,今年1210日将回到国内,完成他的第三次南极厨师使命。

据了解,从1985年中国在南极建成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34年来,中国在南极科考中初步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科研队伍。2009年以来的10年间,新利体育共有20名教师、新利体育先后为中国南极科考站提供餐饮服务,让全球南极科考队员体会到了“舌尖上的中国力量”。

(文章来自《长江日报》925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