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8月27日,我校藏族女孩普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束了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国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与发展第七届研修班”。这一个月来,她学习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古往今来”,踏上了她的“非遗”之路。
“这一期的研修班各省只有一个名额,这也是‘非遗进高校’项目之一。这次去我既代表了家乡,也代表了学校,能和来自各省的手工制纸人一起交流学习,感到十分荣幸。”普珍介绍。据了解,普珍的父亲在家乡就是一名藏纸传人,在父亲的影响下,普珍从小就学习藏纸的制作。普珍表示,藏纸是西藏特有的文化产品。相传是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造纸术后,藏汉两族的工匠们在当地没有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鱼网等原料的情况下,经过多年摸索,生产出工艺独特的藏纸。藏纸制作工艺繁杂,要经过采料、泡洗、去皮、煮料、分丝、捶打、打浆、浇纸、晾晒、取纸等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技术、体力和耐心,每一个环节稍不注意就会影响纸张的质量。目前,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处收藏的各类经典所用纸张大都是藏纸。
“父亲那一辈人还普遍见过和使用藏纸,但是现在藏纸逐渐被更好的纸张、手机电脑替代了。”普珍说,“父亲对我说,藏纸记录着西藏的文明,制作藏纸就是保留传统文化。”
此次研修班学习内容包括了中国手工纸的调研、手工纸的经营与管理、古籍修复用纸与技艺、纸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纤维成份分析、传统手工制纸工艺探讨、手工纸测试分析实验教学等多项内容,“虽然学习内容较多,但学习方式多样化,以课堂讲授、交流、工作坊体验、实验室检测分析、创意交流与设计为主,辅以现场游学、考察实践,学起来有趣。”普珍说。
在培训班中,普珍对古籍的修复比较感兴趣。“古籍修复者要具备一定的图书保护知识,掌握基本美学知识储备,熟悉古籍用纸,要遵循‘整旧如旧,保护原貌’的古籍修复原则。”上完《籍修复用纸与技艺》课程,普珍分享道。
墨香淡淡,尽显风骨。在这里,传统手工技艺在一代代传承人中薪火相传,历经千年,匠人们的手工纸制造技艺依旧充满生命的张力。“看见那些历经百千年的纸张触手可及,仿佛永恒的时光就在眼前流淌。中国传统手工纸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并发展,让它的美为更多人所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努力。”普珍感慨。
(编辑 张思渊)
(图片 普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