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80年前,红军从她的家乡走过,播下了革命火种。80年后,她利用暑假返回家乡,追访红军长征足迹,记叙长辈、乡亲讲述和回忆的当地民间长征故事;探访和长征相关的物证,用自己的视角讲述家乡的变化。9月23日,长江日报“红军从我家乡走过——100名大新利体育眼里的长征”,以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我校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女生罗春梅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深深感染了众多读者。
24日,本网记者在学校采访了罗春梅,听她讲述了暑假期间这段难忘的经历。
山路颠簸了4小时来到红军旧地
罗春梅的家乡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是著名的“郎酒之乡”,也是闻名的革命旧地。中央红军从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进入古蔺,到3月21日四渡赤水离开县境,辗转经历了50多天,途经66个乡、38个场镇,共3次进入古蔺县境内,2次渡过赤水,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众多革命旧址和文物。这里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红军的足迹。
罗春梅虽是泸州市人,却不是古蔺县的,而是离古蔺县不远的泸县玄滩镇人。泸县离古蔺131公里,在城市里,只有不到2个多小时的车程。然而,由于沿途山路崎岖,又是石子路面,泸县至古蔺,长途汽车在盘山公路上来回颠簸,一个单程就要花4个小时的时间。
罗春梅说,路上人烟稀少。车爬行在高山峡谷中,罗春梅浑身不舒服,差点晕车。这情景却让她不禁感慨,古蔺县地势崎岖,交通不便,新利体育较落后,只能靠旅游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新利体育发展。虽然一路颠簸已经使罗春梅没了力气,但她还是咬咬牙,调整心态,坚持调研。
红军渡过赤水的“浮桥”叙说历史往事
在古蔺县,罗春梅参观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红军小学,以及渡口遗址等多处留下红军印记的地方。
她看到当年红军在危急时刻度过赤水的“浮桥”,那是当地老百姓为了红军能摆脱困境而从自家的门槛上拆下来的门板。还有当年红军所用的苏维埃纸币,红军为了老百姓方便,特地在当地设置临时银行,用于苏维埃纸币和银元的兑换。看了这些遗址遗物,罗春梅感慨万千。
探访曾为红军指路的九旬老人
罗春梅打听到当年亲自接待红军并为红军指路的幸存老人车盛寅,于是罗春梅立马奔赴老人家里探望。
“车盛寅老人已经年过九旬,但当他为我们讲到他与红军的故事就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
车盛寅说,当时他还是一个九岁的放牛娃。一天在放牛的时候,路遇几个身穿制服的军人,有个大叔很友好地跑过来问我古蔺县城怎么走,然后还向我打听家里的生活情况。当时还小,没想那么多,后来得知他们就是中央红军的队伍,我既荣幸又感激。说到这里,老人眼里含着泪花。
车盛寅老人还目睹当年红军渡过赤水河的情景。据他介绍,当时红军纪律严明,从白不吃老百姓任何东西,还到处开仓分盐,分粮,分肉,并铲恶锄奸,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最令老人感动的是,1935年正月十五,红军于二郎滩二渡赤水河时,住在街上耿世选家,看到耿世选脚生毒疮,因无钱医治成了沙包脚,红军主动为他医治,临行还送他两瓶治疮药,用后沙包脚好了,耿对红军心存感激,将药瓶精心保存。
耿世选和车盛寅是世交,现已故去,生前谈起这事就无比激动。“红军在当地口碑极好,许多农户说起红军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和爱戴,在红军的感染下,当地就有800多名贫苦青年参加了红军的队伍。
立志为家乡建设旅游业
在这次难忘的旅程中,罗春梅感到这样的暑假非常值得。“在这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好像感染了红军气息,傲立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红军在这里留下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不得不一次次在心里向这片神圣的土地致敬。”
罗春梅说,这次独特的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我想大学毕业后,要利用家乡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及风景名胜来建设家乡旅游业,不断弘扬红军精神,让勤劳勇敢,爱护人们的红军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留存,让家乡因红军而骄傲,国家因中国共产党而自豪。
她眼里的长征
——讲述者 罗春梅
红军三进古蔺两渡赤水
毛泽东将亲生女儿留在古蔺
在古蔺县太平镇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里,一张张陈旧泛黄的照片和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都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这些是最有力的证据和最有价值的参考,用于证明他们的故事。
陈列馆中的记载显示,古蔺与长征的渊源更在于,在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的亲生女儿被留在了古蔺。1935年,毛泽东与中央红军进驻古蔺县白沙镇。贺子珍临产,住在路边一户叫吕福和的农家生下一个女婴。这时,后有敌军追兵,红军必须马上转移。贺子珍掏出仅有的4枚银元交给钱希均,让她把孩子送给贫苦的孤寡老人张二婆抚养,留在人民中间。
张二婆为孩子取名王秀英。但由于时隔多年、线索太少,毛泽东的这名亲生女儿至今仍下落不明。
唱歌谣、吃野菜、珍藏土陶罐
古蔺人忆苦思甜纪念红军
在赤水河边,我们会时常听到这样一首歌谣:“郎泉之水清呵,可以濯我脚;郎泉之酒香呵,可以作我药。”这讲述的是1935年,红军在二郎滩开仓三天三夜,将从贵州军阀侯之担处清缴来的盐包分发给赤水两岸的穷苦人民。
当时,红军在二郎滩二渡赤水,开仓分盐。为感谢红军扶困济贫,老百姓捧出了郎酒慰问红军。红军指战员得到郎酒后,舍不得喝,大多用来给伤员擦洗伤口。
纪念红军长征,当地人从来不仅限于用歌谣。在参观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时,我看到了红军将士们赠与贫苦百姓的许多物品。老百姓将红军所赠物品视为珍宝。礼物虽小,却代表了红军对老百姓的一片深情,一个土陶罐也代表了一段情谊。红军经古蔺太平渡住村民张世珍家,吃了她家一坛腌菜。因张世珍家中无人,红军走时便将银元放入罐中。张世珍回家后,连声感叹红军纪律严明,将土陶罐保存作纪念。
曾经与世隔绝
如今古蔺已成现代化城镇
古蔺地处四川盆地最南端,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的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北侧。古蔺因地势崎岖不平、海拔高,交通极为不便,与外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据当地老百姓回忆,红军长征时也是在绵延的大山里穿行,物资匮乏。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古蔺县变化不小。去年,古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8亿元,年均增长11.9%,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县抢位跨越之路。打造中国名县,古蔺从传统的酒业入手:投资百亿元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二郎名酒名镇,打造“中国特色酱香酒谷”,规划建设古蔺城镇发展带,挖掘和弘扬四渡赤水经典战役历史文化,塑造“美丽古蔺·郎酒奢香”主题文化品牌等。
近3年来,古蔺县累计投资近20亿元,全面推进“路、水、电、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项目,群众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等问题逐步缓解。
(采写/整理 记者堵培垣)
(编辑: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