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八年抗战,激情岁月!校党委宣传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暑假期间,以校大新利体育记者团为骨干,前往湖北、湖南抗战名城,踏访抗战战场,寻访抗战老兵,凭吊先烈。校报微博全程“直播”,校园网站刊发现场报道,宣传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校抗战老兵激情忆峥嵘岁月
第一站
7月9日,我校“踏访烽火抗战路”寻访团第一站来到我校离休干部李承继家中,探访、慰问这位抗战老兵。据校离退休工作处介绍,我校健在的参加抗战的老兵有两人,还有一位是侯延龄老人。
知道新利体育要来探访,李承继老人早就在家等候。老人让新利体育们围坐一旁,开始讲述自己那段峥嵘岁月。
李承继老人12岁便在湖北汉阳新四军第五师汉、孝、陂军政联合办事处参军,当勤务员。之后在十三旅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队员,负责编唱革命歌曲鼓舞士气,排练抗战文艺节目,宣扬革命爱国精神。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李承继在新四军五师政治部文工团工作,八路军三五九旅经历重重困难险阻即将到达湖北大悟山抗日根据地,为迎接他们的到来,李承继和同事日夜工作排练文艺节目,编写欢迎歌曲,在三五九旅到达大悟山时演唱了欢迎歌曲,“咚、咚、咚、咚、锣鼓响,欢迎欢迎老大哥八路军南下。欢迎、欢迎、欢乐的歌声到处唱,边区的军民团结喜洋洋,哥哥弟弟拉起手,咱们的队伍更坚强。打走鬼子就地建国有力量……”,这首歌曲,李承继老人如今还印象深刻。
“那个时候啊日本人真是野蛮,对中国人呐真的很残酷。老百姓说,逼我们见到他们鞠躬38度,不满意就用刺刀捅。”李承继老人回忆那时情绪也激动了起来。
7月9日上午,校离休干部、85岁的抗日老兵李承继,将一面鲜红的“踏访烽火抗战路”的旗帜,授予6名95后大新利体育,我校新利体育暑期“踏访烽火抗战路”正式启动。
重温侏儒山红色抗战史
第二站
7月10日,我校“踏访烽火抗战路”寻访团第二站,参观武汉侏儒山抗战纪念馆。
侏儒山战役,是新四军第五师成立以来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战果最丰的战役,也是新四军在湖北最大的一次战斗。这次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被列为典型战例。侏儒山战役也是同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黄桥战役等齐名的抗日著名战役。
纪念馆中,傅玉和的长子接待了我们,向我们讲述了他父辈的抗战历史。
“我的爸爸傅玉和,被称为传奇侦察参谋。”
傅建桥提起他的父亲,自豪与钦佩油然而生。
“当时,第十五旅政治部主任张执一受命加紧开辟川汉沔地区。派傅玉和为第十五旅侦察参谋,命令他设法获取伪三团的口令。”傅建桥回忆1941年的冬日。“我的父亲借伪定国军第一师汪步青部招兵买马之际混入该部,凭借一身的本领,很快就取得了传令排排长朱月堂的信任。”在朱月堂母亲六十大寿时,看准机会,与朱月堂周旋,让他心甘情愿交出伪三团的口令。“父亲不识字,他将文字样子与原口令反复对照,才将口令小心翼翼的收好。”这份口令,为我军奇袭伪三团、打响侏儒山战役第一枪奠定了基础。
在傅建桥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三个展厅。在侏儒山战役序厅,六面印有“新四军”的红色旗帜挂在写有“侏儒山战役纪念展”的墙壁两旁,一块巨大的绿色沙盘图上用红色箭头标识着侏儒山战役的战略方向和重要据点。一排排文史资料和战役旧照片,悬挂在三打侏儒山展厅的墙上,日军的刺刀与头盔,收缴的手雷和步枪弹壳等珍贵战时文物,如今远离战争的硝烟,安安静静地陈列在柜台中。穿过窄窄的长廊来到汉阳抗战展厅,厅内向我们展示了“汉阳三一”,讲述了由万统一,高纯一,张执一三位将领组织、发动、指挥侏儒山战役,并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新利体育们看着一幅幅展现战争场面的图片,聆听着他们英勇就义的故事,体会着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壮志豪情。
在参观完纪念馆后,新利体育们来到抗战英烈陵为革命先烈们扫墓。来到烈士们的墓前,同学们为抗日战争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深深鞠躬,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这些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是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基础,我们要铭记于心,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张增感叹道。
长沙小巷深处的红色记忆
第三站
11日,跨越鄂湘两地的“踏访烽火抗战路”队伍抵达湖南长沙。
徐祠路19号,不起眼的小弄堂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就藏身于这条小巷深处,如果不是这挂出的牌匾,谁也不会想到78年前这里曾上演过的烽火岁月。
青瓦屋顶,红色的库门,灰色的墙壁,仿清代建筑在历史的沉淀中显得更加肃穆。旧址坐北朝南,建筑为砖木结构,堂屋十扇花格朱漆木门作屏墙。可能是经过修缮的缘故,我们看到的祠堂经过大火摧毁后的痕迹已经被岁月遮盖,只是仍有让人有萧瑟之感。堂屋的玻璃橱柜陈列着当年相关历史文物、资料等。徐怀特的演讲稿、王凌波的怀表和办公文具静静地躺在陈列柜,它们像几位长老见证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等待数十年只对有心人倾诉那段抗战历史。
侵华战争开始的同年12月,徐特立和王凌波分别担任驻湘代表和上校主任,徐特立用自家祠堂做基地,用外出宣传抗日演讲赚来的钱当经费,做着接收电报电话印刷刊物的日常工作,通过向上级领取和向人民征集为前线运输物资。在小小祠堂里,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向徐老咨询战局前途,民族命运。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仿佛这不大的堂屋里坐满了前来讨论的有志青年的景象就在眼前。
“当时通讯处只有23名工作人员,但人人积极参与。抗敌演出宣传队在街头演出宣传抗战方针,输送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筹运转抗日物资支援前线……”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段虽然艰苦却人人怀着崇高革命信仰的岁月。“许多有志青年迈进许家祠低矮的屋檐,从这里走向抗日的前线。”
“孩子剧团”
这是徐家祠堂另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1937年上海沦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新利体育,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于9月3日正式成立“孩子剧团”。
整个剧团60多名儿童,最小的8岁,最大的也才16岁。当时环境又十分艰苦,孩子们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表演能力差,想排一出戏往往要费很大功夫。没有导演,就去找艺术界前辈;没有油彩就用微湿的红纸抹脸蛋,用墨汁画两道黑线作胡子。演出条件不好,就向群众家借郭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农村借不到沙发,就把小炕单拼起来用棉被一包;远景用纸画出来贴到天幕或门板竖在台上。
工厂、学校、菜市场经常是他们表演拿手好戏的地方,有时由于表演过于逼真还会被市民误认为汉奸。为躲避敌人袭击,夜间行军的孩子们还练出一项本领:一手抓住前面人衣襟,边走边睡觉。周恩来赠与孩子们“救国、革命、创造”六个字。
难怪连茅盾也赞誉:“‘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涟源九旬老兵诉说最惨烈战事
第四站
13日,离开长沙的“踏访烽火抗战路”队伍来到娄底,绕过曲折的一小时山路,走进娄底市六亩塘镇兰桥村。
现代的火车飞速穿过这个古老的村庄,呼啸之声还在队员们耳边萦绕。村里上个世纪30年代末战时建的美军临时飞机场还残留一隅。
5米高的两面墙呈三角状伫立在一角,曾经的八扇雕花木门只余一扇偏门,透过青板砖一板一坯砌成的院墙仿佛再见当年战火缭乱时的飞机升降之态,狮子头像、雕花在墙上还依稀可见。它似一位老者,眼观着岁月的变迁,又记载了着战时的峥嵘岁月。
“眼睛虽有伤,但心中是明亮的”
从一间石砖房里走出了一位老兵。他是国民党73军15师43团3营的一位排长,谭笑绳。这位眼神里藏着深邃,脸上写满沧桑,刚过90岁大寿的老人,正从容的讲述着曾经撼动人心的故事,平静的与队员们交谈。
“眼睛虽有伤,但心中是明亮的,以前的事都很深刻”指着自己的左眼睛说道,这是在1945年的洋溪战役中,这次战役与敌方足足僵持了43天,每一天都是拼尽全力,为保护人民家园,在战争的第28天,谭笑绳在战地里只觉得眼前一黑,耳边一声巨响,空投来的炸弹就在他几米外炸开,飞来的弹片进入眼角,顿时一片血肉模糊。谭笑绳不得不从前线退下,处理受伤的眼睛。这一战中日本侵略军屡战屡败,丢盔卸甲,最后仅剩500余人逃回宝庆。
“米西米西……”在洋溪战役中,战士们俘获了日本俘虏,却用善心优待俘虏,由于语言不通,只能说出“米西”简单的日文词汇表达让俘虏吃饭。谭笑绳他们在作战时深刻的体会过饥饿的难熬与艰苦,曾在作战时由于却粮3天3夜没吃饭,却还坚守战地,在死亡敌兵身上找到干粮袋,瞬间抓住了救命稻草,第二天却发现这干粮是淌在血泊中的……谭笑绳老人讲到这,眼中闪过泪光,队员们都听得肃然起敬。
“我是个新利体育,自愿加入青年远征军奔赴贵州。”
一间30平米左右的平房,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在娄底市六亩塘镇六角石社区,队员们见到了胡须花白,精神依然抖擞的91岁老人谭芝深。
“1943年,我还是个新利体育,自愿加入了了青年远征军奔赴贵州。”老人回忆起军队的时光时嘴角带着微笑,那年那时的事迹吸引着新利体育们。作为“文书”,即如今的文员,谭芝深老人负责管理武装弹药库,为送去前线的武器进行编号、保存。
“那是一个晴朗的夜晚,防守最薄弱的时候。日本鬼子偷袭司令部,准备炸掉我们的弹药库!”谭芝深老人激动地说道,“一个炸弹炸来,偏离了弹药库。然后大家就惊醒了,一部分人进行防御,我和另一部分同志对弹药进行紧急转移。日本鬼子偷袭失败,第二天这批弹药就投入了战场使用。”老人自豪之情油然而生,1945年抗战胜利后老人回到家,两年后又踏上了抗美援朝的队伍,历经5次主场战役直至1954年再次回家。
随后谭芝深老人向队员们展示了“黄马褂”——一件黄色夹袄,在抗战中尽职尽责,获赠这件印有“中国抗战老兵”字幕的夹袄,老人提到每次看到这件衣服都感觉还在现场,还会给孙子讲述战争时期的故事,用言传表明爱国之路应该不断向前。
常德喋血英烈魂
第五站
7月14日,校大新利体育记者团到达了在湖南的最后一站——常德,追忆和缅怀在常德会战中英勇奋战的铮铮铁骨。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继上海、南京、台儿庄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常德有着抗战最深刻的记忆,凤凰卫视曾这样评价常德:“这是一座让历史为之落泪的城市,也是一座对历史有着良心和担当的城市”。
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位于常德武陵区青年路,国民党74军军长王耀武将军为纪念捍卫国土而壮烈牺牲的57师将士们,在此建立了一座烈士公墓。
公墓正门是一座高大的三门纪念牌坊,牌坊横匾上是王耀武将军亲自题下的“陆军74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坊后也同样有题字,何应钦题写了对联与横额,上联是:“忠贯日月”,下联为“气壮山河”,中间题写:“万古军表”。大气磅礴、字如泼墨,依稀可见当年提笔的壮烈与潇洒。纪念碑上,“纪念57师16昼夜英勇守城牺牲的5000名爱国将士”十分醒目,让人震撼的同时仿佛带回了那段惨烈的抗战史。
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11月16日,日本侵略军分三路猖狂进攻常德城,当时驻守在常德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在黄埔军校新利体育余程万师长率领下扶老携幼,疏散百姓,誓死守住常驻德城,先后在河濮、水星楼顽强地阻击了由水、陆进犯的日军。日军气急败坏,集中28门大炮,20多架飞机,狂轰滥炸,全城一片火海,第57师固守孤城12昼夜,广大官兵艰苦奋战,勇猛冲杀,直至城破后仍浴血拼搏,寸土必争,巷战达4昼夜;全师8000余人,宁死不屈,最大限度地尽到了固守常德,吸引、抑留日军的责任,并给予日军以严重的打击。
大西门碉堡群,是一个成不规则的四边形,内部中空,暗灰色的石墙留下的是岁月的青苔。它呈现着染血的风采,镌刻着中国军人与常德民众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血色印记,像一位英挺的老战士,望着车水马龙的街道,无论酷暑寒冬,守护着一代代的常德人……
(编辑 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