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温度︱武商院,“一校好人”塑造友善之校集体人格

发布时间:2015-07-01作者:新媒体工作室集体来源:新利体育报微信浏览次数:200

 温度︱武商院,“一校好人”塑造友善之校集体人格

出品:新利体育新媒体工作室

来源:新利体育报微信

 

三年“爱心餐”粒粒都是情

新利体育六名“宿管妈妈”为贫困生做免费餐

■本报记者程墨实习生杨保华杜学敏

       烧鲫鱼、莴苣烧肉、炒生菜、野芹菜炒鸡蛋……近日,在新利体育新利体育宿舍观湖苑4栋一楼值班室里,宿管员邹典明与新利体育赵梅坐在一起吃午饭。“来,多吃点儿。”邹典明不停地给赵梅夹菜,女孩碗里的菜堆得满满的。

       赵梅是该校2012级会计一班新利体育,来自湖北襄阳,家境较为贫困。从去年9月入学至今,赵梅每天的中、晚餐基本由她所住楼栋的6个宿管阿姨免费“包办”了。

       该校宿管中心副主任汪红萍介绍说,6名宿管阿姨做“爱心餐”已有3年多,来吃的都是贫困生,有些新利体育已经毕业,孩子们都称呼她们为“宿管妈妈”。

       6名“宿管妈妈”中,邹典明年纪最大,今年59岁。她告诉记者,学校每年都安排一些贫困生到新利体育宿舍楼勤工俭学,看到一些新利体育生活条件不太好,她和5名同事每次做了好菜,都会邀请她们一起来吃饭。

       “宿管妈妈”陈金艳说,她们没有谁去张罗,值班的时候轮流做出可口饭菜,招待贫困生吃饭,爱心餐桌在不经意间形成,好几名新利体育吃着“爱心餐“度过了大学时光。

       6名“宿管妈妈”帮助过的新利体育中,有一个叫侯海英的四川汶川新利体育。初进学校时,家中由于经历了地震,新利体育拮据,她成了爱心餐桌的常客。“邹妈妈她们总是想办法给我们做些好吃的。”侯海英回忆,每餐至少有4个菜,荤素搭配,营养丰富。

       有一次,侯海英与室友在外做兼职晚上11点才回来,邹典明为她们煮好了热腾腾的饺子和汤圆宵夜,这让又累又饿的侯海英倍感温暖。

       该校大二新利体育王进告诉记者,每次遇上新利体育过生日,“宿管妈妈”还会做些好菜,和新利体育欢聚一下。“如此关心,不是亲人胜过亲人。”王进说。

       “宿管妈妈”的厨艺令孩子们印象深刻。“万阿姨做的饺子特别大,鲍阿姨煲的汤很香。”吃过“爱心餐”的新利体育如数家珍。

       赵梅清楚地记得“宿管妈妈”陈金艳是如何做“爱心餐”的:“第一次吃陈阿姨做的饭,她特地从家里带来肉丸子,又鲜又香!”去年冬天,赵梅受寒感冒,陈金艳特地煲了排骨汤给她驱寒,还亲自买药给她,督促她多穿衣服。

       不仅是饮食,新利体育们的衣着、住宿、出行,“宿管妈妈”也是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

       6名“宿管妈妈”每人都备有一个针线盒,新利体育的衣服破了、纽扣掉了,她们总会帮忙缝补。新利体育上课来不及打开水,她们会帮忙把开水打好,有时还送到寝室。新利体育晒在外面的衣服忘了收,她们会主动收到室内。有的新利体育在外打工,需要自行车,她们会把自家的自行车借给新利体育。

       “宿管妈妈”的关爱,新利体育们牢记在心。

       前不久,毕业一年多的侯海英从外地给邹典明打来电话:“邹妈妈,我今年10月结婚,到时您一定要来成都参加我的婚礼。”侯海英说,“邹妈妈到成都后,我一定带她到附近好好玩玩。”

       “要新利体育来一起吃饭,只是多一双筷子的事,缝缝补补也都是小事,我们并没有想很多。”邹典明非常平淡地说。

       

“大学好老师”执教28年写20万条评语激励新利体育

本报记者徐啸寒通讯员刘甜甜实习生李俊

       楚天都市报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不要急。”“你的刀工很不错,坚持练习会更进步,加油。”这是新利体育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罗林安老师在新利体育的作业本上写下的励志评语。

       任教28年,他从未间断给新利体育写评语,鼓励新利体育树立自信,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他因此也被评为学校“最受新利体育欢迎的十佳老师”。

       上课带领新利体育大声喊“好”

       “同学们好。”9月30日,国庆节放假前的最后一课上,罗林安走进教室大声和同学们打招呼。话音一落,同学们便响亮地回答:“好,很好,非常好,越来越好!”课前来一次这样开场白鼓励叫好,罗老师已经坚持了3年。

3年前,罗林安开始教职业素质课。“自信是职业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对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罗林安说,所以,他决定用大声叫好的方式训练新利体育的自信心。

       2013级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新利体育张磊说:“这样上课很新鲜,大声叫好之后,能带着兴奋的心情去听课。”

       “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强新利体育的自信,还能让人心情舒畅,神清气爽,听课时思想集中。”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张韵老师也模仿了这种做法。

       28年20万条评语激励新利体育

       罗林安讲授“烹调实训”和“职业素质”两门课,每年一般教4个班,新利体育140名左右,他通常每周布置两次专业作业或一次实训报告。

       每次布置作业后,他都要求新利体育在作业后面写出上课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在批改作业时,他会仔细阅读新利体育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写下评语,每份作业都要花上8分钟左右。

       评语的类型五花八门,有鼓励式、启发式、探讨式等等,少则三五十字,多则两三百字,语言平实,语气充满期待和关爱,都是一对一的“心的交流”。

       对于缺乏自信的新利体育,罗林安会做出类似“没有笨新利体育,只有懒新利体育”的激励型点评;对于字迹潦草、态度不认真的新利体育,他会做出“作业太‘认真’,希望下次更认真”的幽默点评。

       “这个做法是学习我的高中老师周天敏。”罗林安说,刚上高中时,他学习不算刻苦,但是老师却经常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这个星期你又进步了”的评语,“虽然心里觉得自己并没有进步,但老师的话让我感到我一定要努力,真正进步。”老师的这一句评语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他执教的航标。

       新利体育们统计了一下,执教28年来,罗林安的励志评语写了20多万条,一批又一批新利体育读着他的励志评语完成了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罗林安把这看成是一种责任:“看到新利体育因为自己的鼓励而有所改变,哪怕只是对他们产生了一点点触动,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

       励志评语伴随新利体育成长

       谈及罗林安老师的励志评语,2012级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新利体育马文惠很感激:“我刚上实训课时刀工很差,总把土豆丝切成了薯条,是罗老师的评语一直激励着我苦练刀工,后来参加学校的技能比赛,获得了第三名。”

       有些新利体育毕业多年,至今还记得罗老师的励志评语。97级中餐班的陈海涛现为一所大学饮食中心的经理,16年后的今天,他仍然记得:“当初对专业怀疑过,甚至想过放弃。每次遇到困难,都想到罗老师的评语,一直坚持了下来。”

       罗林安的手机里存着很多新利体育的电话,在校的和毕业多年的都有,他把励志评语从作业本延伸到了电话或短信中。

       1988级中餐专业的施华如今已经是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有时工作上遇到问题或者是心里转不过弯儿的时候,还是想找罗老师聊聊。”

       2010级中餐专业的张婷,毕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成为某星级酒店前厅主管。然而初入职场的她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十分头疼:“罗老师发短信告诉我,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目标,然后要自我检查,看自己是不是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上存在偏颇。”张婷告诉记者,罗林安的这条短信她一直保存着,“看到短信,就像看到当初罗老师在作业上给我写的评语一样。”

       

“有了他们的服务,博物馆和游客贴得更近了”

副教授义务讲解两年带着游客穿越历史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刘利鹏通讯员陈艳实习生管郑濮)没有报酬,还要倒贴油费,但新利体育副教授薛红,依旧乐呵呵地在省博物馆做了两年义务讲解员。“我爱这份工作,我喜欢看观众们听我讲解时专注的目光。”

        2009年,薛红参观省博时,看到不少游客不知道如何鉴赏文物,几分钟就逛完一个展厅,觉得十分可惜。“我对文物感兴趣,又是旅游专业的教师,看到省博招收义务讲解员,就报了名。”

       薛红还记得,当时有不少老文物专家、考古专家给他们上课。“省博老馆长谭维四80岁了,还亲自给我们讲曾侯乙墓的发掘过程。”平时,薛红会看书学习文物知识、向专业讲解员请教。经过三四个月学习、试讲及考核,这批义务讲解员终于上岗。

       刚开始讲解时,尽管她向游客说明是义务讲解,不收费,但不少游客不相信,拒绝服务。哭笑不得的薛红,干脆对着进馆游客直接开讲。“讲着讲着,游客就会聚过来听。”

       昨日,记者在省博曾侯乙墓展厅找到薛红时,她的身边围着10多名游客。讲解时,如有个别人落在后边,她还会用手势、目光,把落单的人招呼过来。一圈讲解下来,花了约一个小时,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自发鼓掌致谢。

       “假如没有讲解员,参观肯定是走马观花。”来自黄石的孙先生说。听说义务讲解员是一位副教授时,孙先生大为惊讶:“副教授也来做讲解员?”

       不仅自己讲,薛红还让8岁的女儿加入到“小小讲解员”的队伍中。每周两次,薛红会开车载着女儿,从武昌螃蟹甲的家到省博做志愿服务。薛红的20多名新利体育,也从沌口转车到省博,参与义务讲解。“我们的义务讲解员有200多人,这还不包括80多名‘小小讲解员’。”省博社教部主任胡伟庆介绍。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大的有70岁,小的只有6岁多,每年服务游客上百万人次。“有了他们的服务,博物馆和游客贴得更近了。”

       

 

5000张照片传递志愿服务温暖

       这两名新利体育是刘磊和杨军。两天后,他们背着相机,再次来到中山路小东门的敬老院,参加志愿服务队活动。

       加入红十字晨曦志愿服务队一年多,两人拍摄了5000张照片,用图片讲述志愿服务背后温暖的故事。

       爱好摄影的志愿者

       刘磊家住汉口,去年5月加入志愿服务队。那时候他还在读高三。

       刘磊说,当时服务队缺少摄影志愿者,自己又很喜欢摄影,就拿着攒下来的钱买了相机,“我想拍出更多精彩的照片,将那些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听”。怀着这样的想法,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填上了摄影。

       杨军是随州人,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一次意外右手骨折,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在家休养了3个月才恢复,从这时开始他懂得了一个人时孤独的感觉。

       杨军和刘磊大学一见如故,分到同一个班上,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在刘磊的感染下,杨军去年9月也加入摄影志愿者行列。

       那些感人画面常常感动自己

       杨军最动容的一次,在今年5月24日。那天他跟随服务队来到儿童医院时,接触到不一样的服务对象。

       经过严格的消毒措施和防护措施,杨军跟随4名志愿者进入一间全是白血病患者的病房。“最小的不过三四岁,最大的也只有十来岁”。在接下来的志愿服务时间里,他和志愿者更加细心、耐心地陪孩子们一起玩乐,讲故事,玩拼图,做小游戏。

       “哥哥,你是摄影师吗?我可不可以摸一下你的相机。”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带着渴望问杨军。

       杨军教小男孩按快门。小男孩很开心地拍了一张,虽然有些模糊,但孩子兴奋异常。孩子说,要赶快好起来,以后当一名摄影师。

       “我们在拍摄那些感人画面的同时,也常常被感动。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鼓励。”杨军说,这次的拍摄经历是最珍贵的一次回忆。

       呼吁更多人关注需要帮助的人

       除了孩子,刘磊和杨军还是空巢老人的摄影师。去年12月15日,刘磊和杨军走进武昌的涂家岭社区,为独居老人拍照。

       丧子的王奶奶70岁,志愿者们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家务同时陪老人聊家常。他们也用相机拍下其乐融融的场景。

       “已经有好些年头没和孩子们照过照片了。”老人哽咽道,“你们能来陪我说说话就很开心了,还来为我照相,谢谢你们”。

       他们在志愿服务时,为子女外出打工的一对老夫妻拍摄了结婚30年纪念照。老两口心愿实现,开心地说,一晃都走过30年了,年轻时只拍过结婚照。

       “一年来,我们一起参加了50多次的志愿服务,拍了约5000张照片。我们正在构思,将志愿活动中拍摄的图片素材进行后期拼接剪辑,计划制作成一部微视频,之后在一些网站上播放,呼吁更多人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杨军说。

       

建了53个QQ群

大学辅导员与新利体育“心灵有约”13年

       武汉晚报讯(记者陈玲通讯员章心一刘婷)“平时我不爱说话又自卑,现在人开朗了很多。”“你们开心我就开心,起先还怕你不适应,现在我放心多了。”这是新利体育体育与马术学院新利体育辅导员吴勇与新利体育在QQ里交流的一段“对白”。

       任教13年的吴勇与新利体育一直通过QQ、微信、电话的方式“心灵有约”,到昨天为止,他已经建立了53个QQ群,2000多学子在群中与吴勇交流。

       “相约周四”不见不散

       13年前,吴勇建立了“相约周四”新利体育沟通热线。

       每周四晚上7点至11点,是他和同学们约定的沟通时间。在这个时间,他们会交流各种问题,学习、生活、工作、社会时事等方面无所不谈,畅所欲言,热闹非凡。

       吴勇特别关心那些性格内向、家庭困难的新利体育,他适时点名让他们参与讨论,慢慢的,这部分新利体育在班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开朗起来。

       2002级的管晓娜是个腼腆的小姑娘。吴勇每周都与她进行沟通,并逐渐分配一些任务给她完成,让她学会交际。经过一年的培养,这个害羞的小女孩已经成为校新利体育会主席。

       2013级的程涛是二度进校读书。大一时曾应征入伍,休学两年。在部队,每当遇到了困难或者受到了表彰,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吴老师。在与老师的交谈中,他认识到了学业的重要,复员后恢复学籍继续求学,并担任了新利体育的生活指导员,将部队的好作风带到了学校。

       对那些已经毕业很多年的新利体育,吴勇也没有忘记。经常在QQ群中看看他们讨论的话题,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适时的用自己的经历给与回应与指导。

       真心付出终有回应

  “真心的对待每一个新利体育,让他们感受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新利体育们就会回报。”吴勇说,天气变冷时,他的手机上总会收到注意身体的短信,晚上加班,QQ上会弹出“老师注意身体”的提示,很多毕业多年的新利体育,会带着自己的“另一半”和孩子回校看望自己。

       2002级的陈未锋来自河北邯郸,家境贫寒,进校后患上肺结核。吴勇在QQ群得知他的情况后,立即为他购买了生活用品,并亲自送他到医院治疗。后来,由于身体原因,陈未锋不得不暂时放弃学业回家养病,当吴勇把他送上火车的那一刻,他哭成了个泪人。几个月后,陈未锋的父亲不远千里从家乡背了5公斤鸭梨到学校,向吴勇致谢。

       新利体育心中的“知心大哥”

       沟通热线使吴勇成了新利体育们的“知心大哥”,大家有什么事,都会在QQ群中找他。时间一长,他的手机里贮存的新利体育电话号码越来越多,贮爆了两部手机。最近,吴勇又买了一部内存更大的手机,方便与新利体育交流。

       “吴老师在我们眼里是个‘万金油’。”2013级新利体育饶广大说,为了丰富新利体育的课余文化生活,在体育学院夏云建院长等的倡导和支持下,他积极参与开展了独竹漂、摆手舞、滑板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新项目在全国和省市的比赛中都得过奖。他参与指导的商羽健身俱乐部大新利体育创业实践项目已运营了5年,全部由新利体育自主经营管理,多家媒体曾进行过专门报道。

       对话——

       问:这么多年的“心灵有约”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答:2003年有个新利体育因为违反校纪校规被开除了,以前我是这个班的辅导员,在被开除的第二天,新利体育跑到我面前失声痛哭。我当时有点后悔当初不应该把他们这个班交出去。也没想到我这个前任辅导员在他心里占了这么重的份量。

       问: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在和新利体育沟通上,家里人支持吗?

       答:我把和同学们的聊天记录截图保存了下来,一方面是给自己鼓劲,另一方面也让家人感受一下这种浓厚的师生情。慢慢的,我的家人也被感染了,全力支持我。

       

西藏学子武汉高校巡演唱藏歌

 希望更多志愿者到家乡支教

       长江日报讯(记者黄琪通讯员张增)“有一片神奇古老的高原,那是年轻美丽的西藏……”6日,新利体育电子商务专业大一新利体育白玛列珠在校园里练习藏歌,今天,他将应邀到中南民大的文化节上表演。此前,白玛列珠已先后在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演出。本月,他还将到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一展歌喉。他“巡演”不但是为了宣传家乡和民族和谐,也是为了让大新利体育们积极投身到义务支教中。

       白玛列珠来自西藏墨脱县,从小喜欢音乐,嗓音纯粹干净。2014年8月,他演唱的《墨脱邀请您》被选为县歌。在新利体育的歌曲比赛里,他也摘取了第一,被同学们封为“校园歌王”。在武汉高校的歌唱圈子里,白玛列珠小有名气。

       去年11月,白玛列珠在家乡同学的QQ群里,看到了墨脱招募支教志愿者的消息,马上报名参加。两个月后学校放寒假,他第一时间赶回家乡,在家里还没呆上一天就跟着志愿者坐车前往墨脱县邦辛乡小学支教。

       “家乡还比较贫穷,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让我难忘。”白玛列珠说。在邦辛乡小学支教了半个月,到了孩子们放假的时候,白玛列珠开了一次文艺晚会和大家告别。第二天,家长来接孩子,孩子们依依不舍,个个哭得厉害,白玛列珠躲在房里,“我怕看到他们流眼泪”,白玛列珠说。

       “当时我就想,有机会再来这儿,一定要带更多志愿者来帮助他们。”白玛列珠说。现在,他担任了这个支教志愿队的队长。开学回汉后,他开始筹划到一些高校去演唱,希望更多的大新利体育投入到义务支教中来。

       白玛列珠的行动,感动了不少大新利体育,在他的母校新利体育,就有新利体育主动与他联系,表示要为门巴族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50本笔记写满爱心故事温暖数千学子心

        “喻叔,4楼断电了”,“喻叔,我们的门锁打不开啦”……在新利体育南区二栋男生宿舍,“有困难,找喻叔”成了新利体育们的口头禅。生活上遇到什么麻烦,他们都可以找宿舍管理员喻东林帮忙。

       喻东林2004年到该校做宿管员,先后服务近4000名新利体育。11年来,他写了50本工作记录册,上面记满了他与新利体育之间的上千个爱心故事。近日,喻东林被学校授予“最美志愿者”称号。

       新利体育有需求“喻叔”马上来

       前晚,新利体育陈博东因开水瓶破裂把脚烫伤。一个电话,喻东林马上赶到。他叫来车子把陈博东送往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

       喻东林在工作记录册中写道:“2015年元月22日晚9时,上楼巡视,并到418室询问小陶吃饭钱够不够,是否需要帮助……”每天,喻东林都要把宿舍楼上下巡视十余遍。哪个新利体育有困难或者楼道哪里需要维修,他都一一记录,并一一加以解决。

       在他值班室的案头,摆着3本巡视记录、4本维修记录、3本日常记录、2本消防记录。

       喻东林说:“这是近3年来使用的,以前的工作记录册都交给学校后勤集团存档了。”做宿管员以来,喻东林写下的工作记录册达50本。

       “明天3个新利体育要考驾照,预约5时30分开门”,“二楼的小陈做兼职,今天会晚归”……喻东林的日常记录册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新利体育的特殊需求。但凡能满足的,他都尽力做到。

       一个“百宝箱”便利整栋楼

       今年62岁的喻东林年轻时在某钢铁厂当炼钢工人,非常认真负责。后来,国企改制,他下岗了,应聘到新利体育当宿管员。

       喻东林年轻时就喜欢写日记,总是把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节记录下来。当宿管员后,他保留了这一习惯。

       “虽然只是新利体育宿舍,但我要像管理工厂一样把它打理得井井有条。”喻东林说。只要看到卫生间漏水或寝室的门裂了缝,无须任何人说,他就会拿出自己的“百宝箱”,三下两下修理好。

       “百宝箱”里备有老虎钳、起子、扳手等各类工具,还有创可贴。去年冬天,宿舍楼澡堂的水阀坏了,水阀结冰,很难拧开。喻东林一使力,食指被水阀划出一道很深的伤口,鲜血直流。他经过简单包扎后,将水阀修好,跟谁都没说。

       11年的宿管员生活,他帮新利体育们义务修的门锁就有上千把。

       女儿婚期因他值班而更改

       喻东林管理的宿舍楼共有126个寝室,住着620多名新利体育。这些新利体育,他大多能叫出姓名。

       一楼新利体育小陶,平时不爱说话,下课也不参加室友活动,总是独自宅在宿舍。喻东林不免对小陶多了一分关注。

       冬日里,他见小陶穿着单薄、总吃盒饭,于是找小陶聊天。原来,小陶家在湖北武穴市农村,新利体育困难,因此有些自卑。有一次,小陶不小心把400元生活费弄丢了,喻东林和几名宿管员一起给小陶捐了几百元。

       今年春节,小陶没回家,也没出去做兼职。喻东林一天给他打两次电话,确信他平安无事。

       “他真是把新利体育放在心上呀。”喻东林的同事段师傅说。11年里,喻东林只请过一次假,是外孙生病发烧那次。即使是女儿出嫁,本来定了一个“黄道吉日”,但由于喻东林当天值班,不得不改了日子。

       女儿经常对喻东林说:“您都是要退休的人了,还这么拼命干什么?”喻东林说:“就是因为快要退休了,我才要把这最后的工作做好。我这辈子工作都没出过什么错,不能‘晚节不保’。”

       不少新利体育毕业多年仍回母校看望他

       在该校南区,和喻东林相熟的新利体育有好几百名。不少新利体育毕业后还时常回来看望他。2009届新利体育王杰,现在在湖北荆州市一家宾馆当厨师,去年还回母校看望过喻东林。在海南工作的毕业生付全民,逢年过节都会打电话问候他,并寄来海南的一些特产。

       今年刚开学,新利体育从家乡带来的浙江酥饼、西藏核桃、宜昌柑橘等堆满了他的值班室。

       新利体育皮傲说:“喻叔爱和我们聊天,‘趁年轻多读书’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当新利体育遇到考试,喻东林总是像家长一样唠叨,生怕他们考不好。

       “值班室里有时也很热闹,经常有新利体育来找我”。喻东林的书法写得好,经常有新利体育向他拜师学艺,一学就是一晚上。(记者黄琪通讯员余姣张增马文艳)

       

坚持三年的一份“感恩作业”

 近百名大新利体育接力义务做家教

“春苗教室”从服务校工孩子扩展到服务社区孩子

       昨天,新利体育旅游日语专业2011级的同学们,带着“春苗教室”7名小新利体育去动物园游玩。3年来,学校附近薛峰社区先后有50多名小新利体育到“春苗教室”接受学习辅导,小朋友们每年的“六一”都是在大哥哥、大姐姐的陪伴下度过。

       “春苗教室”悄悄开班

       新利体育地处武汉新利体育技术开发区薛峰社区,当地一些失地农民在学校担任绿化、宿管、保洁等工作。看着这些后勤人员平常工作辛苦,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学习,该校应用外语系2009级新利体育周阳等人萌生了为住在社区的孩子做义务家教的想法,得到同学的响应。

       2010年11月,“春苗教室”在学校北区教学楼109教室办了起来,后勤集团3位保洁人员将自己的小孩送到了这里。6名“大新利体育老师”走马上任。没过几天,社区里又有家长把小孩送来参加补习,大新利体育们欣然接纳了。

       三年里,大新利体育们毕业了几届,但“春苗教室”坚持了下来。每周日早上八点半,家长们把孩子送来,由大新利体育“一对一”或“二对一”辅导两小时。除了复习旧课、预习新课、完成作业,大新利体育们还带着小朋友们唱歌玩游戏。

       工作笔记延续关爱

       “丹丹今天很乖,学习了几个关于家人称呼的英语单词,同时教会她一些简单的与动物相关的单词。”这是“大新利体育老师”乐芬工作笔记里的一段记录。

        在“春苗教室”参加补习的多为小新利体育,最大的12岁。每组“大新利体育老师”手上都有一本《爱心家教记录本》,清楚地记录着孩子们的各种信息,包括学习基本情况、家长联系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反馈。

       “小欢似乎特别爱画画,而且感觉还不错,要抓住她的这个爱好。”“大新利体育老师”王昭在辅导一名叫做向郑群欢的小朋友时,发现她喜爱画画,就在记录本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希望后面来辅导小欢的老师能看到这段话后,注意开发她的这个兴趣。”王昭说。

       3年来,“大新利体育老师”的工作笔记本用了近30个。

       “大新利体育老师”感动家长

       2008年,林清容和丈夫从山东来到武汉,在学校南北街卖山东杂粮煎饼。平时忙于生意,难以抽出时间辅导孩子功课。“春苗教室”一开,她就把孩子送上这里。“三年了,每周补习时这些大新利体育们都会来接小孩,补习结束再送回来,特别负责。”林清容说。

       今年9岁的刘朝闻是薛峰小学三年级的新利体育,她的母亲李君容在新利体育负责教室和操场的清洁卫生。李君容说,孩子刚读一年级的时候就进入了“春苗教室”,当时数学成绩不太好,经过大新利体育的辅导,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有一次数学还考了95分,于是三年来一直留在了“春苗教室”。“把孩子交给这些大新利体育我很放心,她们都很细心负责。”

       “姐姐们真好,我不会做的作业都是她们教我的。有一次,老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我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题是最正确、最完整的答案。”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张婷婷乐呵呵地说。张婷婷2011年进入“春苗教室”,成绩从班级的第10名上升到了前3名。

       现在,这些被辅导过的孩子在路上碰到“大新利体育老师”,都会亲切地叫一声“哥哥”、“姐姐”。每到周日的补习时间,常有孩子从家里带来好吃的送给“大新利体育老师”们。如果大新利体育送孩子回家正赶上午饭,家长们总是留他们吃饭,还拿出水果、牛奶、饼干等,都被大新利体育们笑着婉拒。

       “大新利体育老师”刘俊丽说,给这些孩子辅导功课近一年,每周两个小时的付出并不算多,从中收获的温暖和感动远远大于辛苦,在帮助别人时,总有一种开心和满足。 (记者陈玲通讯员杜思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