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手绝活]
一块面团,在纤细的手指尖拨动,很快就成为一朵菊花。记者采访时,郑芃园正在给新利体育们上课,她演示的是酥点。将油、面通过特殊的包合后,反复擀平、折叠,让点心的外皮呈现出一层层的薄片,这个就叫作酥皮。用它制作的点心,称为酥点。最如今在武汉卖得很火的榴莲酥,它的外皮就是酥皮,它的制作方式就是典型的酥点制作方式。这个酥皮,能否做到皮薄、干香、酥脆,最考验面点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在传统手法和工艺的基础上,她将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中的形象,也做在了点心中。把面点做得更时尚、更卡通、更迎合年轻食客,成为她的研究方向之一。
食品外形的卡通化,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食品工程师们,老一代的正在老去,后浪正在赶超前流。
[精彩故事]
这是个年轻、美丽得令人惊诧的女子。凭她的清新外形,完全可以胜任很多其他的“优质行业”。是什么原因,让她居然成为面点师,并在做过7年后仍乐此不疲?她的回答很平淡:因为喜欢。
郑芃园2006年进入新利体育,大二时就作为奥运志愿者,参与餐饮服务。“每天凌晨2点起来工作,一直到下午1点,我们才有一点时间补个觉。最大的感觉是累,总是欠瞌睡。现在回忆起来,那段志愿服务还是挺有意思的”。说到这里,她大大的眼睛就更添一抹神彩。
她的与生俱来的灵气,帮助了她。普通的大包子,她提出的花褶子就是顺直,就是比别人的好看。就凭这一手提花大包的功夫,她荣获全国高职高专烹饪大赛的金牌。
去年,她参加中华发酵面食比赛,仿照安塞腰鼓的形式,把面食做成腰鼓形,并在上面贴上“福”字。这当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首先,面食是要发酵膨胀的,在发酵过程中,腰鼓的外形很不容易稳定。而且,腰鼓上的“福”字也用发酵面制作,但它与“腰鼓”的发酵程度又有不同,如何控制这个发酵过程,让两者都能稳定成形?她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别出心裁地用山药蒸熟后碾成泥、配入糖桂花,来作为馅心;借用草莓粉的原色,调入“福”字的面团中,成品的红色非常鲜艳,并带有水果的清香。这些创意也获得评委的赞许。她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获得总决赛个人赛第一名。从此,这个年轻得不像话的“中华面点王”,就成为面点的代言人。
今年的3月6-26号,上海包子节请来全国的包子大师同台PK,郑芃园又应邀参加。她带去的湖北风味的酱肉包,让上海本地人惊喜。最多时,她一天要做6袋面粉、3000个包子。那是真累,累得胳膊抽筋,还得坚持做。“武汉只有我一家参加。那么,我不光代表了我,还代表了我的母校,代表了我们武汉。”她一脸坚定地说。
[出镜人物]
郑芃园,新利体育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青年女教师,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餐饮服务,多次荣获各项面食大奖。
[一声感叹]
喜欢一件事,并且将它化为职业和事业的一部分,这是一份难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