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亚和徐康师徒。平常大家吃自助餐,逢节庆站里会开桌宴。
【湖北小吃香飘南极】
因为储存时间长达数月,站里的食物一般是冻品。
每个站的仓库都有冰柜,王辉亚解释说,因为食物的储存是双向的,极低温和高温一样,都会让它变质,他们会根据食物的不同品种,让它们储存在合适的温度里,南极的冰箱相当于“保温柜”。
因为以冻品为主,需要用浓油重酱来压住腥味,所以丰富的南北酱料是必不可少的,豆豉酱、柱候酱、虾酱、XO酱……戴涛在船路过澳洲的时候,还补采了一批李锦记。
长城站的“酥鳞武昌鱼”,是化冻品为神奇的典型。因为冰冻了半年的武昌鱼,干到连鳞都刮不下来,而且腥到无法清蒸。于是师徒二人一商量,干脆不去鳞,直接高温油炸,然后红烧,结果大受欢迎。
在准备单中,王辉亚和戴涛都预备了面窝勺子、做米酒的酒曲、蒸肉米粉……为了煨汤好吃,还特意进了土鸡。私心里说,预备让湖北菜在南极大放异彩。因为南极站虽小,却集中了全国的科学精英,如果让他们吃到赞不绝口,回到家乡会到处说湖北菜好吃呢。
看一下他们的早餐菜单吧:鸡冠饺、糯米鸡、面窝、小笼包、糊米酒、白糖发糕……甚至还有“油香”,这可是在武汉都难以寻觅到身影的传统小吃呢。
虽然采购单写满满一叠,但为了满足队员们的心愿,厨师们依然有不少东西需要亲手DIY。
比如豆腐,王辉亚虽然是中国烹饪大师,但在武汉从来没有亲手做过豆腐,只看过别人做的过程,凭借记忆来操作。从仓库里翻出黄豆和“豆腐王”卤水,第一次做,6斤豆子做了3斤豆腐,在锅里摔得崩崩响,比干子还老,队员们吃后婉转地说“老王,这个豆子味很浓郁。”后来渐渐做熟练了,3斤半豆子能做20斤豆腐,成为长城站特色。
每逢厨房做豆腐,队里就欢传“老王今天做豆腐了!”东北的队员等不及,直接从冷水桶里把豆腐捞起来一块,搞点蒜、撒点葱,弄一瓶小酒,直接就吃了。
大师就是大师,中国各大菜系,你点得出,只要食材有,他就做得出。
有广东队员想吃虾饺,王辉亚会自己用面粉做澄面,冲出的面筋留着炒吃;有湖南队员想吃剁椒鱼头,王辉亚会“自制剁椒酱”,把小米辣一剁、剁姜蒜、用粉条一拌,做出的鸦片鱼头被抢光;有人吃腻了奶油蛋糕,想吃香草蛋糕,站里没有香草粉,徐康脑筋一动,尝试把咖啡粉掺进去,做出了别致的“咖啡蛋糕”;有人想吃果冻,零食单里没准备,王辉亚自己熬琼脂,用牛奶一调,加一瓣橘子,“水果果冻”……
“度夏”时,要应付100多人的饭食,厨房工作量庞大,两人每天工作16个小时。科考队员于是自发轮班去厨房帮厨,有一个中科院的博导,研究遗传基因的,主动请命专门负责杀鱼。
肉禽类吃多了,胃酸分泌过多,有队员出现胃不舒服的症状。徐康会建议他去吃一个皮蛋,酸碱中和,第二天果然好多了。
王辉亚临离开长城站时,特意在电脑上留建了一个“南极菜谱”的文档,把自己琢磨出的适合南极厨房的菜谱、食材配比需求量、DIY豆腐和澄粉等方法之类的,均详细记录下,供后来的厨师参考。
每个到长城站的队员,都会订上一块距离自己家乡的木牌。
【蔬菜、淡水是“奢侈品”】
“在南极,当你看到新鲜的蔬菜时,眼睛都绿了。”
在南极的厨房,蔬菜有四种模式:一是速冻菜,二是脱水干制,三是新鲜的,四是自种的。速冻蔬菜如番茄、西兰花等。吃得最多的蔬菜是两样,土豆和洋葱。土豆吃的时间最长,可越吃土豆越小,水分不停收缩。
去南极之前,厨师们特意采购了一批黄豆、绿豆、黑豆等各种豆类,还有白菜、萝卜等菜种,预备在南极发一些新鲜绿色苗芽菜吃。
配电房里,温度有近20℃,很适合发苗;徐康还尝试过在空房间里用取暖器帮助发苗。“很简单,一天教几次水,喜欢种花草的人都能操作。”开始时,大家用冷却机器的回流温水浇苗,后来发现有机油味儿,于是用桶提雪化水浇,长出的豆苗果然清甜。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壤,蔬菜种子也只能长出苗。王辉亚还用铁丝串起大蒜头,发出绿油油的蒜苗来,队员们搬去当房间盆景看。
南极虽然遍地是冰雪,淡水却还是要动脑筋。
在中山站附近,科考队员们寻找到一处小山洼,封起一个坝。等越冬到了尾声,就把周边的积雪都往里推,作为生活用水。因为那个岛以前是企鹅岛,雪里夹有不少企鹅粪和毛,化水不能食用。
厨房要用食用水,需要用雪地车和水囊,从内陆十几公里的雪山去拖雪块,科考队员会鉴定哪些是海水冰、哪些是淡水冰,然后拖回来。
在南极,有两种饮品不限量,一是汇源果汁,一是红星二锅头。
前者是为了在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情况下,补充科考队员的维生素C;后者是为了缓解大家的思乡情绪,活跃团队气氛。喝酒能让人忘忧,在极夜的日子里,大家围坐着一边吃火锅或包饺子,一边讲段子,小酒喝着,是防止情绪抑郁的好方法。
俄罗斯站一个厨师很馋长城站的酒,一次两站交换食物联谊,送给了他几瓶二锅头。没想到他一口气三天喝完,醉倒耽误了做饭,直接被站长开除,送上了船。在南极,俄罗斯厨师在站内的薪水是一天70多个美金,而上了考察船,一天才10多个美金,而且每日望海发呆。
俄罗斯的南极科考站曾因为厨师喝酒,前几年还酿出了一次大的事故:电线老化起火,烧死了一名醉倒的厨师,所以曾发出“南极禁酒令”。后来发现管理难度太大,遂改成“站区内不能饮酒”,于是俄罗斯队员常利用周末出访的机会,去别的站喝酒。
戴涛钓“南极鳕鱼”
【南极的野生海鲜】
在南极,厨师们能亲手捕获新鲜的海产,丰富饭桌。
王辉亚和徒弟徐康,把牛肉切成小块,用一根线系着,顺便绑上一枚金属螺丝。站在海岸边的石头缝上,用手提着线,水下一有抖动就赶紧拉起来,保准有一条肥美鱼。他们把南极钓到的鱼,都叫做“南极鳕鱼”,半斤到3斤一条,它们喉咙处有个倒刺,吃下饵,甩都甩不掉。南极鳕鱼做成的汤,肉细嫩到入口即化。
站内科考队员里也有很多钓鱼爱好者,会主动帮忙去钓。
科考队员会主动提供手头的气候数据,帮助厨房做准备。比如搞气象观测的人,预报这几天的温度、湿度、风向……有没有暴风雪,让老王决定该去仓库搬几天的食材来存着。
再比如,有队员通过“测潮仪”计算,会跑去和王辉亚说,“老王,今天是大潮,赶紧去捡鲍鱼。”。南极鲍鱼,是站里的又一美味海鲜。退潮时,岸边大小石头上,吸附着很多鲍鱼,一采一脸盆,个子不大,却比在武汉吃到的鲍鱼嫩很多,沸水一烫就熟,用调料蘸着吃。
一天,徐康刚走出营地准备去拖淡水,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原来不远处一座冰山倒塌了,结果把海底不少稀罕物都推上了海岸这边!海星、海参、海胆……南极的海星模样很怪异,身子很圆小,脚却很长,被人捉住后一边扭动一边断脚,被冻脆了。南极海胆很鲜甜,平时深在海底,需要专门的网去捞,很难捕到,只有靠科考人员预测哪里的冰山有动静,“守株待兔”。
南极生长的植物非常少,主要是藓类、像黑木耳状的地衣、藻类等。有一种细如头发的“发草”,一年只长一丁点。徐康有一次挖了一株,放在房间杯子里,用水泡着,第二天吓一跳:它居然一夜长了10多厘米。
厨师们也帮助科考队员做南极的人体科学记录。
王辉亚的电脑里,还保留着一份《越冬人员三次调查营养素总摄入量》的表格,他们每天负责将科考人员的食物及调味品摄入数据提供给医生,计算卡路里、蛋白质、脂肪、钙、维生素C等等。
在工作休息间隙,厨师们会和科考队员一起,去营地周围转转,观看企鹅排队、海豹产仔、虎鲸嬉戏、贼鸥偷食……去南极是值得的,毕竟看到的是平生难见之景,还能和科学家聊天获得难得的科普知识。
虽然艰苦,回到武汉的戴涛和徐康,依然怀念南极,都想再去一次。
极致严酷的环境中,人们的各种欲望降低到最微弱,唯有食欲可以得到满足——厨师们,成为了南极最受欢迎的人。
自2009年王辉亚他们那一批去过以后,南极科考队的“嘴变刁了”,从食堂级千篇一律的大锅菜,到风味迥异、花样叠出的大师烹饪,各站站长们都点着名要“汉产厨师”。
如今,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已经快成为国家定点的“极地厨师基地”了,前后派去过9名厨师,并将出一套选拔南极厨师的技术标准。
更好的消息是,听说中国的南极各站即将启动“无土栽培蔬果”技术,让新鲜蔬菜不再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