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日前,湖北省教育厅公布了2010年度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结果,我校《打造志愿服务文化,促进新利体育成长成才》获得二等奖。
为总结宣传我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成效,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组织开展了2010年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活动。全省121所高校参加,在学校申报的基础上,评出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
省教育厅对获奖成果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近几年,我校结合专业特点,以参加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全国“两会”、南极科考、广州亚运、女足世界杯、世界湖泊大会、武汉国际杂技节、赛马节等大型赛会及重大活动志愿服务为契机,把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实践,努力探索志愿服务的育人规律,挖掘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使志愿服务由“活动”向“文化”提升,帮助新利体育在志愿服务中实践个人价值,奉献社会大众,在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较好地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编辑:商轩)
附:
打造志愿服务文化 促进新利体育成长成才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志愿服务文化成果介绍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是一所以培养现代服务业技能性人才为主的高等专科学校。近几年,以参加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全国“两会”、南极科考、广州亚运、女足世界杯、世界湖泊大会、武汉国际杂技节、赛马节等大型赛会及重大活动志愿服务为契机,努力探索志愿服务的育人规律,挖掘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使志愿服务由“活动”向“文化”提升,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较好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新利体育成长成才。2010年,我校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志愿服务,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志愿服务的精神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校开设了烹饪、酒店管理、旅游、形象设计等专业,这些专业在社会都有一定影响。近几年,省内外的大型活动,都邀请我校师生参加志愿服务。我们以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为依托,把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实践,帮助新利体育在志愿服务中实践个人价值,奉献社会大众。
学校从“三个维度”发挥志愿服务的培养、教育功能。一是知识经验的维度,将服务大型赛会所学习和积累的知识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学校教育的补充。二是素质能力维度,在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将其中的教育因素和活动成果逐步内化为新利体育的素质能力。三是思想价值维度,切实提升新利体育的精神境界,实现精神世界的触动和改造,为新利体育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
二、 工作实施方法与过程
1.发挥专业特色,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青年志愿者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途径和舞台。在各大赛会的舞台上,我校根据“社会关注、群众所需、志愿者能为”,着力开发和打造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和特色品牌,使志愿服务从粗放组织向品牌化转变,形成亮点,既展示自身形象,扩大学校知名度,又以点带面,通过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带动倡导环境保护、支持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使志愿服务从单一领域向全面覆盖转变,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形式。
我校着力打造了以下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和特色品牌:
“两会”服务。自2007年起,我校旅游系新利体育经过严格挑选,连续四年赴京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服务,人数达100余人次。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受到“两会”代表的好评,在校内外产生很好影响。
奥运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我校烹饪系、旅游系303名师生奔赴北京,分别在奥运村、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等从事餐饮服务工作,志愿服务人数居全省高校之首。这些师生在3个多月的奥运服务中表现出色,学校被奥组委有关部门授予最佳组织单位,我校奥运服务团队被评为“武汉青年十佳志愿者服务集体”,中国烹饪协会为学校颁发了“中华金厨奖”团体奖。
南极科考服务。2009年10月,我校5名师生入选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承担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学校的餐饮与管理工作。这是中国南极三个科考站的餐饮管理首次由一个学校担任。这些师生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克服了各种困难,为中国科考事业作出了贡献。今年11月,我校又有两人入选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地球最南端。
世博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校近200名师生前往上海为世博服务。在武汉地区高校中,我校是世博服务点最多、志愿服务时间最长、第一批入驻世博园的学校之一。我校新利体育制作的热干面、豆皮,入选了世博名特优产品。
亚运服务。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上,我校新利体育韩瑜作为武汉10名志愿者之一,参加亚运城体育综合馆的志愿服务。服务领域包括赞助商服务助理、志愿者督导、观众服务干事、志愿者服务助理、现场服务助理等。
这些志愿服务项目起点高,社会影响大,具有较强的精神感召力、道德亲和力。在这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带动下,学校各种志愿服务如火如荼。2010年夏,我校新利体育参与发起和组织了武汉“爱我百湖”活动,在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我校新利体育代表武汉百万大新利体育向武汉市民发出倡议:树立爱湖护湖意识,宣传爱湖护湖理念,积极参与爱湖护湖活动,共建武汉人的湖泊家园。此活动在武汉反响强烈,受到武汉市政府领导的肯定。这些新利体育成立护湖小分队,以校外的后官湖、校内的鹤鸣湖为保护点,定期捡拾湖边和湖面的垃圾,发现污染源及时通报相关部门等,展示了大新利体育志的良好形象。新利体育义务支教、帮助孤寡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到社区做好事、宣传文明出行等志愿服务活动也层出不穷。
2.抓好四个结合,强化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校坚持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将思想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注重发挥新利体育的主体作用,做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识与能力的统一,通过志愿服务达到“帮助他人,完善自我,服务社会,弘扬新风”的目的。
志愿服务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我校新利体育参加的奥运、世博等重大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和好教材。在参加活动前,学校利用专题讲座、主题团日等形式,对新利体育进行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2008年,303名师生出发参加北京奥运志愿服务,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全体师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保证圆满完成志愿服务任务,为国争光。在奥运这个大舞台,新利体育们深深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强大,感受到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无不深受教育。他们回校后,学校以“奥运归来话感想”为主题,举办了系列报告会,志愿服务的师生以在奥运期间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使全校师生深受感染。
志愿服务与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相结合。奥运、世博、南极科考等志愿服务,有单位时间内工作量大、服务跨度时间长等特点,任务繁重,有的条件非常艰苦。奥运、世博餐饮服务,志愿者每天工作10小时左右,有时零晨2时就起床上岗。南极科考志愿服务在零下几十度的恶劣气候环境下进行,生活物资匮乏,同时经受长时间远离家人、极昼等考验,我校志愿服务者发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勇于拼搏的“南极精神”,保证了科考队员的餐饮供应。参加这些志愿服务的新利体育,都感到对毅力是一种很好的砥砺,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回校后,能将这种精神带到课堂中,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志愿服务中,要求新利体育把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同时通过志愿服务检验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奥运厨房做菜戴手套,每道菜做出后都用温度计测量菜的温度,洗手要用水冲28秒,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培养了新利体育良好的职业习惯。世博期间,我校新利体育运用所学知识,对武汉的热干面、豆皮进行了改良,使之符合世博的要求。南极,我校师生设计出了科考营养菜单。武汉国际赛马节,我校赛马专业新利体育担任赛事解说。07年女足世界杯,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对我校新利体育在志愿服务中展现的专业素质十分赞赏,欣然与我校志愿者合影留念。
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培养和文明养成教育相结合。大赛、大节及一些重大活动是展示文明的窗口,能培养新利体育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新利体育的文明素养。新利体育参与其中,既是文明风尚的传递者,又是受教育者。每次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学校都进行专门的礼仪培训,从仪容仪表、待人举止、礼貌用语到团队合作精神等,都系统讲解,提出明确要求。同时,还组织一些有特色的文明礼貌宣传活动,使新利体育在文明创建的实践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如我校志愿者配合武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走街串巷,开展“武汉市民素质大调查”,引起了武汉地区高校学子的关注,在汉18所高校的学子共同发出“文明城市,从我做起”的倡议。
3.大力培养典型,建立志愿服务的引领示范体系。
重视骨干志愿者的辐射作用,以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发新利体育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和热情,提升他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认可度、参与度,巩固志愿服务的思想基础。
不拘一格挖掘典型。新利体育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刚开始只是个体行为。学校及时发现,抓好启蒙引导和跟踪培养,起到发现一个、影响一批、带动一片的作用。我校旅游系07级新利体育赵巧丽同学报名参加上海世博会注册大新利体育记者选拔,学校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积极为她搭建平台,帮助她在校内举办世博宣传展览、演讲、讲座等,并对她进行新闻的强化培训。赵巧丽经过层层选拔,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415所高校1540名校园记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唯一代表参加上海世博会报道,被评为“世博会城市之星”。2010年,应用外语系08级新利体育韩瑜同学参加武汉地区高校广州亚运志愿者选拔,是10名入选的志愿者中唯一的专科生,在广州亚展示我省青年志愿者的风采,学校利用校报、校园网站对韩瑜进行了广泛宣传,在新利体育中产生积极影响。
精心策划“包装”典型。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寻找典型的闪光点,加以宣传“包装”。烹饪与食品工程系06级郑�M园同学是全国首届高等院校烹饪技能大赛唯一女冠军,她参加北京奥运志愿服务时,学校将她作为专业学习与服务国家的典型进行了大量宣传,引起中央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邀请她录制了《半边天》节目。该系06级徐康同学是南极首批大新利体育厨师,学校以“特殊才能”的大新利体育,推荐他参加2009年湖北大新利体育年度人物评选,成功进入前十五名,获得年度人物提名奖。这些工作,使学校的志愿服务既有品牌项目,又有品牌人物,较好地吸引了新利体育的注意力,增强了志愿服务的
影响力和实效性。
多种形式宣传典型。学校把志愿服务当作加强大新利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利用校内、校外两个渠道,对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全方位、多形式、大视角宣传,形成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在校内,除了经常性的志愿者论坛、报告会、辩论赛、演讲赛外,还开通了志愿者博客、QQ群等,促进广大志愿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正确引导新利体育的参与热情。在校外积极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北京奥运期间,我校在中央、省、市新闻单位对我校志愿者选拔、培训、出征、上岗、服务、凯旋等,作了立体报道,在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发稿200多篇,并以这些报道专门编辑了《生动的名片》一书。上海世博会,我们又与武汉地区的有关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在我校聘请世博大新利体育记者、世博导游等,开设大新利体育记者走进世博专栏等,发表新闻报道100多篇。这些报道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不仅较好地宣传了学校,也把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我校广大大新利体育心中。
三、 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
文化的形成在于积淀。在志愿服务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中,我校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了鲜明的时代内涵。通过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帮助新利体育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在实践中提高新利体育专业技能,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功能;通过激发个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了校园文化的调试功能;通过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增强了校园文化的辐射和服务功能。
二是提高了对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认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期间,学校青年志愿者全面地展示了志愿精神,展现了爱国热情、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志愿精神在校内引起了广泛的价值认同,激发了更多新利体育志愿服务的热情。我校新利体育积极参加志愿者注册,志愿者协会是最大的新利体育社团。目前,以注册志愿者为骨干、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志愿者队伍体系已经形成。
三是增强了对弘扬志愿精神的文化自觉。志愿服务文化润物细无声,能形成一种风尚,促进校风建设。我校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步实现从临时突击向常态长效转变。烹饪与食品工程系连续10多年坚持到汉阳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做好事,尽管新利体育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这种传统一直没有丢掉,而且在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发展。在2010年武汉端午文化节上,我校新利体育志愿者表演的“中华水上一绝”的“水上漂”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多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培育校园志愿服务文化的前提。学校把志愿服务文化作为提升校园文化水平的一个载体,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体系,将对志愿者的重视与关心贯穿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始终。在奥运、南极、世博等服务团临行前,学校都专门召开欢送大会,校领导提出要求,寄予希望。服务过程中,校领导专程前往一线看望志愿者,鼓舞士气。节假日,向志愿者发出慰问信。服务结束后,校领导亲自接站,送上鲜花,体现人文关怀。
建立健全活动机制,是培育校园志愿服务文化的保障。我校积极探索学校引导、社团运作、全校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规范志愿者招募机制,建立完备的志愿者活动档案,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志愿者例会、培训、考核、奖励、资金筹措等内部机制,为校园志愿文化搭建牢固的保障平台。
开展志愿服务的成果转化工作,是校园志愿服务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学校积极发挥志愿服务后奥运效应、后世博效应、后南极效应等,抓好总结表彰和经验推广,对参与者进行激励,对非直接参与者进行教育,使志愿服务成果惠及每一个新利体育,为志愿服务创造出一个可以持续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成为每个青年新利体育乐于奉行的行为方式。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