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共青团湖北省委、楚天都市报和中国电信湖北分公司联合举办、荆楚网协办的“天翼之星”2009年湖北大新利体育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百名候选人诞生,我校食品工程系食疗保健专业2006级新利体育徐康成功通过初选,入围百强。
该项活动的首轮社会投票已正式启动,102名入围者将角逐50名“晋级候选人”席位。首轮投票于12月25日(本周五)下午18时结束,欢迎全校师生员工为徐康投上一票。
徐康的编号为:007(此活动详见12月21日《楚天都市报》)。
投票方式:
固定电话直接拨打118312按5号键,输入“007”,最多可投10票。
小灵通、189手机或者移动、联通手机,直接编辑“A007”发送到1062276695,每部手机可投10票。
附:徐康事迹材料
徐康:新利体育食神南极掌勺
个人简介
徐康,22岁,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食疗保健专业2006级新利体育
参选类别:
特殊才能
“我想让自己的大新利体育活能够过的更有意义”抱着这样的信念,19岁那年,徐康从老家随州来到了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习烹饪与食品工程,在三尺灶台书写瑰丽青春。大一时即在校外开酒楼;大三担任“奥运厨师”、带领贫困生创业;而现在,他又入选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远赴极地掌勺,是本次科考最年轻的队员之一。
凭着自己对烹饪的兴趣,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大一刚军训结束,徐康就在父亲的帮助下在校外开了一家酒楼。他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寒冷冬天的早晨,当其他同学还赖在被窝的时候,他已早早地起床了,开始打扫卫生、淘米煮饭,准备一天所需的原料;放学后,当其他同学有说有笑悠游自得的时候,他到店子里招呼客人,忙里忙外;夜晚,当其他同学早已熟睡的时候,他却还在算账,总结一日得失。这一年的酸甜苦辣为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之后,他带领20多名贫困生在校内开办“梦源食府”餐厅,不但自己大学三年学费、生活费自理,还和同学们一起圆了创业梦。
边学习边创业,徐康一路踏实走来,2008奥运之年,徐康在通过了中国烹饪协会的面试、技能考核,以及严格的奥运食品卫生安全和奥运餐饮英语等层层严格的筛选考核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奥运志愿者——在奥运村为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做菜。
“科比都吃过我做的沙拉,还有梦八队的其他队员”徐康说,在奥运服务时,奥运厨房现代化的工作环境让他叹为观止,即使休息时间,他也多是留在厨房里加班或学习。他在实践中打磨的精湛厨艺和肯吃苦的精神让奥组委也竖起了大拇指,其厨艺不比同样在奥运厨房工作的大酒店的大厨们逊色。短短的一个月,他获得了奥运餐饮服务部特设的十八块菜肴金牌,是奥运厨房得金牌最多的厨师之一,他也被评为了“优秀奥运志愿服务者”。
如今,徐康又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由于他的踏实与勤奋,在校期间,被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破格选拔为第26次南极科考队长城站厨师。为了让科考队员在冰天雪地里吃得好,他在出发前就自己学会了发豆芽、做豆腐、种大蒜等,还专门加强了中西面点的练习,学会了做蛋糕等。2009年12月1日,他从北京启程,经过长途辗转抵达长城站后,还来不及拿行李,就乘坐雪地车到站上准备午餐,凭借娴熟的技艺,只花了90分钟就做出了极地第一餐,让科考队员大为称赞。
在长城站,他经受了从未体验过的苦寒、暴风雪、极昼等自然状况,与学校的另一名教师一道,每天24小时保证饭菜供应,站上100多人任何时候都能吃到热饭热菜热汤。工作量有时一天达到16个小时以上,早上5时起床,一直忙到13时30分,休息到15时后,工作到晚上20时30分,到晚上还要给夜班人员准备夜宵,当厨师还要当搬运工每天从食品库拿货。食品库离厨房虽只100多米,但从雪地走过去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厚厚的积雪里深一脚浅一脚很艰难,尽管如此,徐康却始终以最饱满的精神为科考队服务。在南极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他自己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制订菜单,“我们要让队员们一个月的菜式都不重复”,徐康说,在南极,设备不全,没有绞肉机,只有人工剁肉,剁几十人吃的元子都剁了一两个小时;很多炒菜用的调料没有,像做西点用的吉士粉、黄油都没有,没有黄油就把猪油炼了替代,没有干辣椒,就用的老干妈或者牛肉酱、猪肉酱来提取辣味,效果也还不错。
徐康表示,能让科考队员们吃上一顿美味的饭菜,在千里之外感受到家的温暖,能为国家的科考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便是他最大的幸福。
竞选宣言:
勤奋、踏实与奉献是我在大学经历中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创业,我为自己和同学挣一笔大学的学费;奥运,我向世界的运动员们展示中华美食;南极,我的青春因国家的科考事业而炫丽。未来,我充满信心,稳步向前。